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树临风
杨树临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168
  • 关注人气: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中学生作文系列讲义

(2023-12-28 05:08:32)
分类: 梨花带雨
杨沛郁:中学生作文系列讲义


  中学生作文系列讲义
  
  杨沛郁
  
  第七讲:删繁就简三秋树
  
  
  
  简练为文是写作的基本原则,简练的特点是行文干净利落,言简意赅。“意则期多,字惟其少”(李渔《闲情偶寄》)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姜夔《白石诗说》)郑板桥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们写文章就是要追求这个简练之美。
  
  老舍在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是这样交代祥子身世的:
  
  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作过了。可是,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作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老舍《骆驼祥子》)
  
  这段文字仅用了三句话:第一句二十七个字,叙述了祥子的出身;第二句三十二个字,叙述了他进城后拉车前的情况;第三句通过比较,叙述他拉车的动机。
  
  写文章、讲话都应当简明扼要。为了简练,选用词语要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要努力选用那些在具体情景中表达丰富意思的词语。让我们先看茅盾的《春蚕》:
  
  “那时,他家正在“发”;他的父亲像一头老牛似的,什么都懂得,什么都做得……”(茅盾《春蚕》)
  
  一个“发”字,让人联想到发家、发迹、发财、发展、发达等等,耐人寻味。可谓片言百义,只字千斤。
  
  相传,王勃因在《滕王阁序》中写有“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名句而十分得意。27岁那年落水身亡后,阴魂不散,常于夜间于赣江水面上高声吟诵《滕王阁序》。甚至当有人过江时,他还反复吟诵“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
  
  有一天,一位老者乘船经过时恰好听见他在吟诵,便大喝一声道:“太罗嗦了,如果去掉“与”和“共”字,就简练多了。”鬼魂听到此话后,就把“与”和“共”字去掉又吟诵了一遍:“落霞孤骛齐飞,秋水长天一色”。觉得有理,大为惭愧,从此后王勃的鬼魂便销声匿迹了。
  
  所以,老舍说:文章里的虚字,只要能去掉的尽量把它去了,要不然死后想闹鬼也闹不成,总会有人指出你的毛病来的。
  
  
  
  简练为文,就是要求没有多余的词语,用最少的词语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贵简”,“文约而事丰”。
  
  唐人赵璘《因话录》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宪宗以玉带赐裴度,临薨却进。门人作表,皆不如意。公令子弟执笔,口占曰:“内府之珍,先朝所赐。既不敢将归地下,又不合留在人间。”闻者叹其简切而不乱。(赵璘《因话录》)
  
  裴度(765~839年),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唐代着名宰相。他力主削除藩镇,曾率军讨平淮西,为李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他临终之前决定把先朝赐给的玉带,上缴朝廷,仅用了短短21个字,把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可以算是说明、议论的典范,被历代文学评论家所称赞。
  
  唐代诗人祖咏,有一年参加朝廷的考试。试题为《终南望余雪》。此诗为应制诗,按规则一般要写五言六韵十二句,可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当时有人问祖咏为什么不按规则写,他回答“意思都说完了。”看来祖咏无疑是写对了。“终南阴岭秀”,描绘在终南山下的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背坡的秀丽景色。一个“秀”字,显示出了终南山清雄、俊逸的神采;“积雪浮云端”,既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也写出了雪的深厚;“林表明霁色”,写从树林顶端反射的明亮雪光(霁色),这是正面渲染“余雪”;“城中增暮寒”,意在言外,表现了诗人对城中百姓的关切,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全诗虽只有四句,却把《终南望余雪》的主题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这首诗后来被收入了《唐诗三百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颂。
  
  文学大师们都十分讲究简练为文的原则。高尔基就曾经称赞过契诃夫:“用一个词儿就足够创造出一个形象,用一句话就足够写出一篇故事。”我们都读过契诃夫的《变色龙》吧?这一短篇小说就是以极短的篇幅,借变色龙这一动物善于很快变化肤色以适应环境的特点,来比喻当时沙俄专制社会中下层官吏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特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专制的黑暗与反动。
  
  这篇小说问世以后,“变色龙”这一个词儿,就成了那些善于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人的代名词。契诃夫简练、朴素的风格为世人所公认,有的评论家说: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就姓“短”!
  
  
  
  简练,就是全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全句没有一个多余的词,文字虽然简练,但内容却很丰富。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欧阳文忠公集》计153卷,可以说得上卷帙浩繁,而在这百花争艳的欧氏文苑中《醉翁亭记》却占尽风情,成为万花丛中一朵特别美丽的牡丹。文章不仅开头写得好,全篇均极秀雅。
  
  原文开头:“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半山,南有花山,北有臼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
  
  一位砍柴老者听了他的文章之后说:“太守的文章写得好,就是开头太啰嗦了。我砍柴天天上山,琅玡山上有个南天门,山头很高,站在上边一看,还分什么乌龙山,大丰山,花山,臼米山,只觉得四面都是山。”说着,还把手臂一绕,作了一个比划。欧阳修听后,恍然大悟,便把“东西南北”句全部删去,改为“环滁皆山也”,这一改,妙用了“环”字,一字生辉,表意准确,形象而又简练。
  
  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其中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一句中的两个“太”字应当删去。一是删去了这两个“太”字,句子更加简练了。二是本句多了这个“太”字,意思是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则原本就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则原本就短,而这也不是作者本意。
  
  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原文有一句是:“天色是渐近黄昏了,还下着纤细的毛雨。”
  
  后来作者改为“天色是渐近黄昏了,还下着细雨。”这一改动,是用了一个恰当的词代替了一个短语,不但减少了三个字,而且也更加口语化了。
  
  那么,怎样使文章简练呢?我们看一下大师们是怎么说的:
  
  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多余的情节,无论它本身多么美妙,都只能使作品丑陋。”
  
  托尔斯泰说:“任何出色的补充也不能象删节那样的大大改善作品。”
  
  
  
  有个记者向海明威求教:“你的作品中的语言如此简洁,请问有何秘诀?”
  
  海明威说:“有时我挨着饿写,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有时我站着写,而且只用一只脚踮着地;有时我在寒冬故意只穿一件单衣,边写边冻得瑟瑟发抖。这些不愉快地感觉使我不得不尽量减少些多余的废话。”
  
  明朝有个叫茹太素的大臣。他给皇帝朱元璋写了一份长达17000多字的奏折。朱元璋叫人念给他听。念了6000多字还听不出什么名堂,太祖气得大怒,下令把茹太素打了一顿。念到16600多字时才说到正题。正文部分向皇帝建议了五件事,统共用了500字,就五件事本身,还是很有道理的。
  
  朱元璋说:“茹太素把五百字能够说明白的事情,硬是写了17000多字,真是繁文之过。”茹太素因写繁文而受皮肉之苦,同学们应引以为戒。
  
  写文章一定要求简洁、含蓄。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这话是很值得深思的。不要让读者读了你的文章以后,感到拖泥带水,有了厌烦的感觉。
  
  有的人写文章往往喜欢贪长,没经过很好的思考,没有对人与事发生感情就去写,结果写的又臭又长,自己还觉得挺美——我又写了3000字!又写3000字能怎么样呢?如果都是废话,还远不如一行两行有用的字好。
  
  好多古诗,虽只有二十个字,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却流传到现在,那不比你写了3000字还好吗?
  
  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精炼的文字,哪怕只几个字,别人可说不出来。如:
  
  意大利佛罗伦萨着名诗人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捷克优秀的共产党员、反法西斯战士、着名作家伏契克:人们,我爱你们,你们可要警惕啊!
  
  英国着名诗人雪莱:既然冬天已经来了,那么春天还会远吗?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些名句,可谓片言百意,只字千金。含义极其深刻,不但具有哲理美,而且更富简练美。
  
  这些简洁、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字。(2006年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