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汉语修辞讲义

(2023-12-04 08:02:34)
分类: 柳浪闻莺
杨沛郁:汉语修辞讲义


       汉语修辞讲义
          杨沛郁

  第六讲:设问,可以引起思考,激起波澜
  
  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有时自问自答,有时问而不答,这样的一种修辞方法叫设问。设问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论说文运用设问,可以使论点突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散文、诗歌运用设问,可以委婉深刻的抒发思想感情。例如: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国际歌》)
  
  作者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随后自己做答,使读者同意作者的正确结论。
  
  2.竺可桢走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它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为了引起人们思考,向读者故意提出问题,然后交待出竺可桢走北海公园的原因。
  
  3.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益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旧时学子通过这副自问自答的对联以自勉。
  
  上面三例都是问后即答。有的设问并不立即回答,而是在下文中逐步回答。例如:
  
  1.亲爱的朋友们,当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们一定会觉得惊讶:刑场上怎样举行婚礼?婚礼又怎能在刑场上举行?(齐怀《刑场上的婚礼》)
  
  此文以设问作为文章开头,造成悬念,抓住读者,然后在下文把事件的结局和重要情节叙述出来,鲜明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2.什么弯弯升上天?什么弯弯分两边?什么弯弯能割稻?什么弯弯会种田?
  
  月亮弯弯升上天,牛角弯弯分两边,镰刀弯弯能割稻,双手弯弯会种田。(江苏宜兴民歌《什么弯弯升上天》)
  
  这首民歌在上节依次提出问题,然后在下一节中逐步回答。
  
  有时为了启发读者思索,文章的标题就是设问句。例如:
  
  《“友谊”还是侵略?》
  
  毛泽东同志在标题里用了两个本质意义截然对立的反义词,组成设问句,对比鲜明,发人深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是侵略,而不是“友谊”。
  
  有的文章用设问作为文章的过渡,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在分别论述了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之后,用了一个设问句:
  
  “又是政治标准,又是艺术标准,这两者的关系怎么样呢?”
  
  这样,文章就很自然的从什么是“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过渡到对这两个标准相互关系的论述。
  
  有的诗歌或散文,作者先把所要表达的内容交待清楚之后,再用设问的方法结束全文,并不要求回答,是问而不答。例如: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日三千里,郎去几岁归?(李白《巴女词》)
  
  这两首诗,都是无疑而问,不要求对方回答,自己也不回答。
  
  3.生活,也一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有汐也有潮。在驶向共产主义彼岸的长长的航程里,在每一天送走夕阳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这条船上的归帆,是属于哪一种呢?你又打算怎样迎接明天的旭日呢?(袁鹰《归帆》)
  
  这是《归帆》一文的最后一段,在这一段之前,作者借“归帆”说明一个道理:生活象海洋,前进如航行,要想达到遥远的彼岸,需要不断的努力。最后提出的问题,作者没有回答,也无需回答,其目的是引导读者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引起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总之,在诗文中运用设问,可以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诗文起波澜,有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