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汉语修辞讲义

(2023-12-03 08:36:20)
分类: 柳浪闻莺
杨沛郁:汉语修辞讲义


       汉语修辞讲义
           杨沛郁

  第五讲:反问,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反问的方法比直接说出答案,会更加鲜明有力,而且语气更强烈。反问用于批驳,可增强文章的战斗力和语言的表达效果。
  
  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答案。例如:
  
  1.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周恩来《生别死离》)
  
  这里形式上否定,实质上是肯定,肯定了要收获,就得耕耘,要想革命成功,就得敢于奋斗和牺牲。语气铿锵有力,引人注意。
  
  2.啊,黄继光,刘胡兰……不都是党亲手培育的,共产主义甘霖灌溉出来的吗?(曹靖华《花》)
  
  这也是用否定句反问,表达肯定的意思。它说明英雄是党培育的、共产主义甘霖灌溉的。
  
  3.众人的看法是有根据的:第一,朝廷迟迟不打算给张献忠正式职衔;曾传说要给他一个副将衔却没有发给关防,更不曾发过粮饷。这不是硬逼着张献忠重新下水么?第二,张献忠日夜赶造军器,天天练兵,收积粮食,最近从河南来的灾民中招收一万多人。这不是明显地准备起事么?第三,张献忠才驻扎谷城时节,确实不妄取民间一草一木,后来偶尔整治几个为富不仁的土豪,但并不明张旗鼓。近来公然向富户征索粮食和财物,打伤人和杀人的事情时常出现。这难道不是要离开谷城么?……(姚雪垠《李自成》)
  
  这里是从几个方面的事实,论证出张献忠不久就要起事的传闻是有根据的。作者在每摆一件事实之后,都运用反问句来诘问,都是用否定的句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增强了作者论断的说服力。
  
  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例如:
  
  1.我一生在歌唱,生命就快结束了,这是一个人活得最顽强的时候,有什么理由停止歌唱呢?(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用肯定的话提出问题,答案是“没有理由停止歌唱”,充分表现出伏契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2.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这是用肯定的语气提出问题,表达了否定的内容。答案是“不能有什么言语”,表现了作者极其愤怒的情感。
  
  有的时候,反问可以用在设问形式中,就是用反问来回答设问的问话。这种方法能引起读者对答案深切的关注,语势铿锵有力,斩钉截铁。例如:
  
  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为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第一句是设问,首先提出问题:感想如何?引人注意,提请思考;接着连用两个反问句暗示出答案:战士可爱,战士是英雄。文意起伏跌宕,含意深刻,意在其中。
  
  运用反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反问是明知故问,是为了收到加重语气,用不可置辩的口气来表明思想而制造的疑问句式,所以与有疑而问,与要求对方回答的疑问句不同。
  
  2.反问是很有表现力的修辞方法,但是不能滥用。用得过多,不但不会起到修辞作用,还会使语言单调,影响一定的表达效果。运用时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做到恰当、自然,才能把要说明的问题提得尖锐突出,论述得深刻有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