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
扫房日】
北京民谣中有一首年禧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您新禧,您发财,福禄寿喜全都来,一年到头乐开怀!”

腊月二十四扫房日的风俗由来已久,据说,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北京的家家户户在过年之前都要把自家的房子扫上一扫,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年。
说是“扫房”,实际是年终大扫除的意思,当年的大扫除真是完全彻底,不留死角。那可是个大工程,早早的起床,把能搬的东西一律搬出去,搬不出去的,都要用报纸或者用布罩上,然后彻底清扫。
那年代父亲和大多数职工一样,都在上班,只有我们放了寒假,帮助妈妈扫房。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会用毛巾把头发包起来,用一把长把掸子打扫屋顶上的尘土。门窗、桌椅板凳也要一一过水或用湿布擦干净。五、六十年代的一段时间,我家住的房子只有下边的窗子是玻璃的,上边都是纸窗户。窗户上的纸到春节时都已变得发黄发旧、甚至有的地方破了,为了在春节时显得家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时母亲会把那些发旧的窗户纸撕掉,换上我事先买来的新“高丽纸”(白色、有水印横纹、有韧性的纸,如今少见)。煤球炉子的烟囱也要拆下来磕打磕打,倒出里边的烟灰,再重新安上。衣箱、柜子上的铜活,也要用炉灰给它擦出光。我妹妹主要负责擦玻璃,然后往窗户上贴上窗花,使屋里增加许多节日气氛。
一般隔几年,还要用“大白”把家里粉刷一新。(“大白”的学名叫什么,我至今也不知道,可能是石膏一类吧。)刷大白可是件苦累事,把大白用适量的水泡好,用“排笔”沾着,一道一道的刷,不能刷花了。而且无论房屋大小,必须在一天之内干完,这活我干过几次,往往累得够呛。
屋里弄利索了,抓紧时间把院子里的家具搬进来,摆放好了,桌椅板凳都擦干净,平常用的盘子和碗用开水煮一遍,墙上再贴几张年画儿,就有年味了!
扫房这一天,从早一直干到天黑。真是扫一次房,三天都缓不过劲儿来。
环境卫生搞好了,也得整理个人卫生,“理理头,刮刮脸,有点晦气也不显”。北京人都要在春节前理发,因旧俗,正月剃头不吉利,“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一进腊月直至除夕,是剃头铺(理发馆)最为忙碌的季节。理发馆忙过这几天后,要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时才有主顾,业内称此为“闲正月,忙腊月,蓬头长发是二月。”除了理发馆,走街串巷的击拨“唤头”的剃头挑子也在招揽生意,但是除了剃光头的老人,年青人是不用他们的。
除夕前各家人人都要去澡堂子洗澡,据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在几十年前的北京,家里都没有洗澡设备,故而到浴池去洗澡便成了人们过年前的一项卫生工作。平日人不多的澡堂,那时从早到晚,可谓人满为患,池子里像煮饺子一般。往往因没有床位而要“脱筐”(衣柜满了,只好把衣服脱下放到竹筐里,到浴池中去洗澡。)
房子扫干净了,头发理了(女士头发烫了),澡也洗了,就等着过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