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原创作品 |
作者:古往今来

该村位于黄羌镇西南,距离镇政府11.1公里,相邻自然村有:东至官田仔,南至长圳村,西至双河排岒村,北至响水村。

村前大片田园所取泥土均为乌泥,而取名乌坭塘村。
乌坭塘村隶属于海丰县黄羌镇建林行政村。清朝,属海丰县石塘都。民国,属海丰县虎噉乡。中华人民共国和成立后,属虎噉乡。1953年,属海丰县公平松林乡。1958年,属海丰县黄羌公社松林大队,1960年属建林大队,1984年属松林乡,1987年4月,属海丰县黄羌镇建林行政村至今。

该村始建于清乾隆2年(1737年),由一支黄姓人从本镇南坑屯村迁移至此地居住而形成。
该村村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村子傍山而建,山清水秀,村中树木郁郁葱葱,山花四季不榭。村中建设有规划,村子景色迷人。
该村仅有黄氏一姓。黄姓先祖清康熙6年(1662年)从福建迁移至黄羌镇南坑屯村。清乾隆2年(1737年)从南坑屯迁移至本地。

该村世居民族为汉族,世居民系为客家民系,本村通用方言为客家方言。2015年未,户籍人口650人。其中男性330人。80岁以上20人,最年长者93岁,女性。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108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542人;实际在村人口108人。
该村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花生、蔬菜等。改革开放后,虽然说有部分村民外出省城、县城或乡镇务工或经商,但是,本村的传统经营没有改变。居民的收入由以前的纯农业收入,变成了现在的农业收入加工资性收入。特色农产品有:水稻、番薯及各种豆类。客家咸茶、粽粄是该村的传统美食。
2015年末,祖籍本村的香港、澳门的有230人。
2015年末,祖籍本村的华人华侨有450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英国、美国、荷兰等国家。
双新至建林村道经过本村。2012年全村村道实现了水泥硬底,1986年通电,1992年通电话,2008年通网络。

该村现存宗祠有1座。黄氏祖祠始建于清乾隆42年(1777年),重建于2015年,占地面积180平方米,是一间上三间下二廊土木结构的瓦房,至今仍作宗祠使用。
该村主要宗族活动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族人集中祖祠祭拜先祖,或祭拜本村供奉的神。

该村的民间传说:
据说,乌坭塘村在黄姓未入住前,已经有严、林、阙、苏四姓人在此居住了。但是,时至今日,乌泥塘村仅有黄氏一族,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个夏天的中午,乌坭塘村来了一位陌生人,这位陌生人是福建的一位风水先生。他走了太久的路,口干舌燥,很想向人家讨口水喝,但是,此时的乌坭村哪里有闲人在家,老幼都忙着自己的事,家家都关门闭户。陌生人坐在一株大树下乘凉,看到大树对面的田里有一位年轻人在赶鸭子。陌生人向赶鸭的年轻人招手,他想向年轻人讨口水喝。年轻人看见有人向他招手,马上放下手上的活,快歨跑了过来。
大树下,年轻人把随身带的凉开水双手递给陌生人,陌生人喝过水后,跟年轻人聊了起来。在聊天的过程中,年轻人知道了陌生人原来是一位从福建过来的风水先生。年轻人也告诉了风水先生自己的身份。
风水先生向乌坭塘村四周看了看,对年轻人说:“你想在此村居住吗?”年轻人说:“我的妻子就是这个村子的,那家严姓大屋就是我岳父的家。”风水先生指着一片开阔的荒郊地问年轻人:“”那片荒芜之地是谁的?”年轻人说:“那是我岳父家的。”风水先生注视着年轻人说:“想办法在那片荒芜之地搭屋居住,二十年后,我回来此地找你,你明白了吗?”年轻人知道自己今天碰到了“高人”,他连连点头。风水先生微笑着告别了年轻人,继续走他的路。
这位年轻人就是乌坭塘黄氏的开基祖为鼎公。此时的为鼎才二十出头,与严家小姐新婚不久。晚饭后,为鼎把今天中午碰到风水先生的事向严小姐做了详细的叙说。严小姐听后,沉思良久,对丈夫说:“我出面跟我父亲借地搭寮居住,应该没问题,你千万不要对任何人透露与风水先生的见面及谈话内容。”为鼎连连点头。
“可怜天下父母心!”女儿要借荒芜之地搭寮居住,为人父母者哪有不肯的?
于是,乌坭塘现祖祠所在地,多了一间茅草屋,乌坭塘村多了黄姓人,村子看起来更热闹了。
花开花落,一晃二十个春秋过去了。如今的黄姓再也不是二丁口住茅草屋的人家了。严小姐一连生了七个儿子,家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茅草屋也成了气派的上三间下二廊的瓦房。地嘛,严家已经写过字据,送给了黄家。
又是一个夏天的中午,风水先生如约来到了黄家。为鼎用盛大的家宴招待了先生。先生看到自己的“杰作”,喜上眉梢。酒足饭饱,先生对为鼎说:“把你祖上的香火摆在上屋的中间,每日朝拜,不要间断。”为鼎连连点头,不问原因。
送别了先生,为鼎一切照先生所指点的去做。说也奇怪,黄家好事连连,日子越过越富裕,子孙越来越多。而其他四姓却是凡事不顺,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纷纷搬离了乌坭塘村。
一次邂逅相遇,成了一段传奇!
(编辑:天马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