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县黄羌镇坑背村风情民史

标签:
汕尾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天马王 |
分类: 原创作品 |
作者:古往今来
该村位于黄羌镇西南,距离镇政府8公里,相邻自然村有:东至上里坑、响水,南至富家楼,西至孔岩下,北至汉塘子。
建居处位于建林河边,客家人称河为“坑”,(坑背是相对于村子对面的村庄而言,)故取名坑背村。
坑背村隶属于海丰县黄羌镇建林行政村。清朝,属海丰县石塘都。民国,属海丰县虎噉乡。中华人民共国和成立后,属虎噉乡。1953年,属海丰县公平松林乡。1958年,属海丰县黄羌公社松林大队,1960年属建林大队,1984年属松林乡,1987年4月,属海丰县黄羌镇建林行政村至今。
该村始建于清康熙11年年(1672年),由一支阙姓人从本镇合门迁移至此地居住而形成。
该村东南是一条长流不息的建林河,村子傍山而建,山岒不高,山上绿树成荫,山花灿烂。村前田园连片,水泥小道绕村。村虽小,景色秀丽。
该村仅有阙氏一姓。阙姓先祖,明万历25年(1597年)从福建迁移至黄羌合门村;清康熙11年(1672年)从合门村迁移至本地。
该村世居民族为汉族,世居民系为客家民系,本村通用方言为客家方言。2015年未,户籍人口202人。其中男性100人。80岁以上6人,最年长者87岁,男性。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82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20人;实际在村人口82人。
该村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花生、蔬菜等。改革开放后,虽然说有部分村民外出省城、县城或乡镇务工或经商,但是,本村的传统经营没有改变。居民的收入由以前的纯农业收入,变成了现在的农业收入加工资性收入。特色农产品有:水稻、番薯及各种豆类。客家咸茶、粽粄是该村的传统美食。
2015年末,祖籍本村的华人华侨有10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马来西亚。
双新至建林村道经过本村。2012年全村村道实现了水泥硬底,1986年通电,1992年通电话,2008年通网络。
该村现存宗祠有1座。阙氏祖祠始建于清康熙11年(1672年),重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60平方米,是一间土木结构的瓦房,至今仍作宗祠使用。
该村主要宗族活动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族人集中祖祠祭拜先祖,或祭拜本村供奉的神。
该村的民间传说:
阙皮龙,一位古时的民间讼师,他虽然没有接受过什么专业训练,也没念过几年书,但是,他天生一个灵敏而慎思的头脑,能说会道,文笔灵巧。他替穷人打官司,不但不收钱,还常常周济穷人。由于他所接的案子极少败诉,一时间,海丰周边几个县的人都知道了“阙皮龙”讼师的厉害。
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肥”,名声在外的阙皮龙讼师,不知让多少同行中人妒忌。
陆河有一位罗讼师,为了亲身体会一下阙讼师的厉害,专程前往海丰寻找阙讼师过过招。罗讼师带着被席,走了一天的山路,来到海城时,已经是傍晚了。罗讼师找了一间小旅店住下。晚饭后,罗讼师找人打听阙讼师的住处。真是无巧不成书,那天晚上,阙讼师与罗讼师同住一旅店,罗讼师找人打听阙讼师的下落,刚好就找到了阙讼师。阙讼师知道了罗讼师的来意后,微笑着对罗讼师说:“早点休息,明天你就能见分晓了。”
第二天早上,阙讼师来到罗讼师的房间,指着罗讼师的被子说:“”你怎么拿我的被子来用”。罗讼师听后一呆,被子是自己带来的,怎么就成了你的了?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只能上公堂判决。县官问罗讼师有什么证据证明是你的被子,罗讼师说:“被子是我从家里带过来,一直就在我身边。”问完罗讼师,县官又问阙讼师,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被子是你的,阙讼师说:“我的被子都有印记的,被子四个角都盖有’阙’字印章”。县长听后,马上叫手下人对被子进行了验证,果不其然,被子四角都盖有“阙”字印章。县官判阙讼师胜诉,被子归阙讼师所有。
罗讼师满腔委屈,垂头丧气走出公堂。刚走到公堂大门前,阙讼师走近罗讼师,俯首帖耳对罗讼师说:“你想找阙皮龙过招,你还不够格,被子还你,回去好好学习。”罗讼师伸手去接被子之时,阙讼师大声叫喊:“有人抢劫了!”衙役们听到县官门前有人抢劫,马上出来看个究竟!看到罗阙两人正在揪着被子互相争执,衙役不由分说,把罗讼师按下打了二十大板。阙讼师把被子放在罗讼师的身边,然后大笑着扬长而去。
阙皮龙的传说,充分说明了阙氏先祖的聪明才智,也是阙氏子孙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收录文中,以示后人。
编辑:天马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