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思维,保障粮食初级产品供给

2022-04-30 15:53:01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

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这充满着备预不虞等危机意识、警钟意识、底线思维意识、国家整体安全观意识,是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要布局建立粮食安全带,牢牢掌握确保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在粮食主产区、核心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生产刚性制约因素叠加的国情粮情下,通过集聚整合资源要素发展粮食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举措;是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涵盖统领从主体功能区规划到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制度,再到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精髓要义,堪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整体系统的一揽子战略规划。

 

二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度、战略,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三要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方针,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效能,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要坚持夯实基础、确保产能,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依法严管、良田粮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等原则,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底线,确保耕地和粮田是用来种粮的,确保粮食产能,确保到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四要坚持以“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大制约“瓶颈”,确保优良种质自主科技创新,不受制于人;杜绝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坚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杜绝批少建多、占优补劣、张冠李戴、借尸还魂、打擦边球等在土地审批利用的种种伎俩,真正做到良田粮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产区机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推进粮食产业链和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建设发展,开发农业粮食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应加大黑土地保护修复和永续利用力度,推广吉林四平梨树玉米秸秆覆盖黑土地保护修复的典型经验,巩固粮食“大后方”。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地方党委政府对土地保护涵养、生态环境、食品安全负总责,遏制土地和水资源污染,遏制地力下降,确保职能部门有效实施层级过程监管,形成上下联结,纵横贯通的,以各地党委政府为主,各职能执法部门分级分段负责,共同担当的大气、土地、水资源、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管理体系。事前预防,监管到位,事后问责清楚、追溯有力,重典治乱,严惩不贷。

 

五要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粮食主产区具有生产粮食产品和生产生态产品的双重功能。粮食生产一方面是利用自然、消耗资源、形成排放的粮食产品产出过程,但同时也发挥了保护生态、美化田野和环境、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消化排放、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的作用,实行粮食主产区与生态补偿政策一致的扶持范围,加大对基层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和奖补力度,同时贯彻谁吃粮谁拿钱,谁调粮,谁补偿的原则,调动基层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保安全的积极性,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这既是国家主体功能区配套扶持政策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对主产区粮食耕地的生态关怀和对“衣食父母”的人文关怀。

 

六要改革完善粮食收储政策,适度提高稻谷、小麦两大口粮最低收购价,增加有效粮食托市收购主体,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提升粮食市场化收购比例。提高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功能和效率,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制机制,全面构筑粮食从生产到流通的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同时划定粮食特别是口粮的进口红线、底线,确立粮食自给率水平,增加多元化粮食进口渠道,确保不受制于人。

 

七要拉长延伸粮食产业经济链条,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示范企业、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四大载体”,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大力推进粮食产业科技自主创新,健全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粮食产业长效体制机制,稳步提升粮食产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让农民在多次加工转化增值中再次分得一杯羹。

 

八要强化粮食安全法律制度保障,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尽快出台盼望已久的《粮食安全保障法》,提高依法治粮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科学用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这一指挥棒,把粮食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全过程加大粮食政策扶持力度,解决好谁种粮、会种粮、能种粮、种好粮问题,确保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把粮食安全保障各项责任落地、落实、落细、落出最大成效。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