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四稳”,精准做好粮油等初级产品保供稳市

2022-03-28 16:50:07


近日在俄乌交战之际,翻阅2008年出版的《粮食战争》(【英】拉吉.帕特尔),很受启发。在出版者的话中:一系列数据表明,全球的粮食生产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供应端不是问题,市场价格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作用的结果,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启示之一警惕各路资本投机炒作,造成虚拟价格引发的“粮食危机”。2008年那一轮的粮食上涨周期,显然与各路资本炒作有关,根据经济学家的统计,历史上的饥荒其粮食短缺真正的不超过5%。相对有色金属等品种,粮食的需求稳定,价格也相对低廉,比较受投机者青睐。粮食价格危机,与其说是粮食实体匮乏,不如说是预期恐慌危机。分析2008年粮食危机说,7种粮食危机成因,其中其关键作用的是美国政府的粮食政策、四大粮商、金融投机者,重中之重是投机者,这是他们转嫁金融风险的必然,也是投机天性必然。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粮价上涨的起因,表面上是澳大利亚、阿根廷干旱天气导致粮食预期减产,但根本原因是在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国际投机资本利用粮食减产预期,借机大肆炒作,引发全球市场恐慌,许多国家因此采取出口限制政策,推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全面上涨,最终引发全球粮食危机。

 

这次新冠疫情冲击带来的粮食危机风险,以及当前俄罗斯、乌克兰两大小麦、玉米出口国之间的战争,确实推高了全球粮价,虽然与2008年具有不同的成因,但确实有必要警惕和防范来自国际投机资本对粮食市场的炒作。主要是国际投机资本有可能利用疫情防控导致的粮食物流中断、出口限制等情况,通过诱导舆论、恶化预期来制造行情,伺机炒作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市场,推动全球农产品价格从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上涨,最终酿成全球粮食危机,危及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全球数亿人口的吃饭和生存。

 

启示之二:正确看待粮食“高价时代”,牢牢地在手中掌握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在《粮食战争》一书郭生祥博士所作的序言中论述,未来,中国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应当密切关注国际资本与跨国企业的动向,以便及早采取防范措施,需要提高外商进入中国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门槛,同时牢牢掌控粮源,搞好粮食的托市收购,加强国家储备,做到真正的手中有粮,进而将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序言还说,也要看到国内粮食价格偏低的现实,不能再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粮价稳定。应在确保宏观调控可控性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当前粮食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距,小幅度、周期性地调整粮价,建立相应的机制保证粮价逐年小幅提高,并使粮价上涨不至于引发通货膨胀。中国的粮食生产还要继续立足国内自给,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建设,加大引进国外粮食生产的先进技术、先进品种,增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

 

序言还着重阐述了粮食的“高价时代”,保持适当的粮食价格上涨符合逐步提高农民收入的既定政策,也符合国际趋势。长时间的粮食价格不合理损害了农民利益。虽然近期(2008年前后)政府再次调高了小麦及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但是这一价格仅是十年前价格水平的80%1997年国内小麦、玉米的价格就已达到2000元/吨,而10年来,生产资料、物价水平、人均工资均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唯粮价是下跌的。在这种局面下,合理的粮食价格或许是稳定粮食生产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

 

启示之三:实行“四稳” ,牢牢把住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这一底线。其一稳预期,必须有效应对社会资本炒作农业和粮食

 

 

我们正确的对策是:一是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是新时代下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要坚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依据新修改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提早干预,防范输入性粮食市场和价格不稳定预期,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倾向,突出抓好稳粮田面积、稳粮食产量、稳市场预期等项工作,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牢牢把住把稳国内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其二是稳供给,必须改革完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在未建立起全面农业收益保险等有效的保护体系前,不能简单地将国家粮食托市收购的制度性安排废止。目前国内的情况是,对生产者的保护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收购环节政策之上,缺乏对粮食价格波动导致的生产者收益下降的农业保险的制度安排。在国内粮食市场发育不全、无形的手失灵或不灵便下,为确保生产流通,小麦、稻米托收收购就要继续。设计托市收购本意本质上针对的是数量失衡问题,启动的条件是价格,正常情况下是价格反映供求平衡关系,根据市场价格表现,开展政策性托市收购活动,但是价格往往受到粮食产需供求、货币供应、收购能力、市场参与者预期、国际粮价等多种因素影响,价格表现“丰富多彩”。因此适时对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调整实属正常,也有深意。

现阶段在修改《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加快《粮食安全保障法》的立法进程,用法律的形式把两大主粮托市收购主体、职责范围、卫生质量标准、价格形成机制、竞价销售的办法,以及监督检查主体和对象,纳入利益调整关系范畴,规范其运作,这也是粮食人和农民多年的期盼。笔者建议:一是打破中储粮一家独大的局面,增加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托收收购主体,分贷分还,这样可以避免恶性无序竞争,损害农民利益。二是鉴于粮食最低收购价缺保低收入人群口粮政策不明确,特别是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在困难人群低保收入或价格临时补贴这块,要有体现;三是建议国家在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时,把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与粮食生产成本紧紧结合起来,兼顾扩大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力促扩大小麦、稻谷市场化收购份额;四是建议为策应小麦、稻谷托市收购政策的有效实行,加大托市小麦及政策性粮食库存的抛储、竞价拍卖政策研究,构建全国及区域性粮食大市场,有效避免粮食集中出库打压市场、粮食待价而沽而引发的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大起大落。五是粮食托市收购预案启动以地方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综合发展改革、农业农村、农业发展银行、中储粮的意见,以实际收购农民的粮食价格为启动托市的市场参照价格,而不是以粮食经纪人出售粮食的价格作为托市收购启动的市场价格参照。

其三是稳产量,必须全面落实党政同责的粮食安全责任制

稳定口粮和玉米面积,扩大豆和油料作物面积。补齐这次疫情暴露出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中的短板弱项和不足,健全完善成品粮应急储备动用体制机制,调整功能和结构,发挥最佳效率和效应。要确保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高压线,确保粮食产能,合理科学发展生物质燃料产业,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搞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绿色优质现代农业。

加强粮食市场调控精准性和指向性,用好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加强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收储轮换的协同性和区域性调剂功能,积极推进粮食收储政策改革,发挥市场和政府双向调剂功能,积极引导粮食价格市场机制的形成。

其四是稳市场,必须标本兼治,合理引导粮食市场预期。做好粮食市场和价格市场预期是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维护粮食市场和价格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合理引导粮食市场预期,确保了粮食保供稳价和市场平稳。建议一是分口径发声,通过有效媒介平台,政府即时对粮油市场和价格进行解读,正本清源,避免误导误读和干扰。所谓分口径就是从粮油生产、进出口、国内流通和储备政策和执行等环节,分部门进行宣传解读,答疑释惑,不能各说各话或越俎代庖。二是先声夺人,把粮食储备规模数和库存数量公之于众,特别是对粮油应急供应体制机制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解读,避免出现杂音或混淆视听的声音,合理引导城乡居民理性消费、健康消费。及时回应舆情和社会关注关切,稳定市场预期和群众情绪,防止囤粮和抢购。国家有关部门要第一时间及时发布粮食储备和供应信息,把全社会粮食库存公布于众,让储备粮能吃一年的信息披露托底给群众,让大众吃上定心丸。三是立足练好内功,从根本上解决保供稳市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粮油应急供应保障体制机制,充实成品粮食储备规模,改善粮油保供品种结构,确保应保尽保、库存充实、供应无虞;同时建立健全粮油市场和价格预警预测机制,避免数出多门或无效重复劳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市场预判、预警、统计分析的数字化粮食预警监测网络体系。

                                                                                                  (孙晓明)

作者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理事

通联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市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中心(泰安市岱宗大街317号)17553865169、13465386789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