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象泰山一样的魂魄和风骨————追忆我所知道的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点滴

(2016-04-03 15:11:01)
标签:

清明节

吴伯箫

泰山

散文

范明枢

分类: 晓明谈人文
       
 象沐着泰山夕阳的的暮霭,我深切怀念范明枢先生,这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在《记范明枢先生》文中怀念他的老师,也是出生在泰安的民主人士、民族教育家、抗战老人范明枢的开头语。清明时节,读着这段文字,脑海里依次呈现泰山、范明枢、吴伯箫、泰安一中、父亲的身影。

 

记得80年代初,我在山东省泰安一中读高中,因着父亲到北京拜见过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老先生,并带回来吴老当时写的《烟尘集》,我斗胆写了一篇散文《吴老啊 故乡人民想念你》投向了人民日报社,并随信寄去了当时泰安一中编辑的《语文小报》(报头是吴伯箫先生的题头),报社后来没登载,但是专门复信退稿,人民日报稿件众多,一般不退稿,现在想来编辑对这篇稿子还是关注了。


  我在当年的文中回忆了父亲马开文在泰安行署民政局帮助工作时,编写省民政厅烈士系列传记《光照千秋》时,为了求证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有关历史和人物,了解吴老的老师范明枢的事迹,约同市军用供水站的老荀一起赴京采访我们家乡走出来的大家——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父亲当时说,当年去见吴老,在沙滩后街,像是北京的平房或是四合院,吴老听说家乡来人了,很高兴,吴老说他刚刚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作家赴海南岛采风回来,出去一段时间,信件、报刊杂志来了很多,当时他正跪在地上整理书刊杂志呢,放下手头的伙计,和父亲攀谈了一个多小时,估计主要是谈他的老师范明枢的一些事,还不时问家乡的一些变化,临走时每人给了一本他刚刚出版的散文集《烟尘集》,父亲如获至宝,父亲说,吴老个子不很高,穿着很朴素。回来时,俺爷俩一致认为,当时没叫吴老提个字,真是遗憾。自打那以后,我就格外留意吴伯箫老先生的文章和行踪,以至于在山东省菏泽粮食学校读书时,频频购买《吴伯箫散文集》、《忘年》等著作,仔细阅读,体会那隽永秀美的文字,和写人写事那情真意切、质朴无华的景象,爱不释手。



  父亲带回来的《烟尘集》让我送给泰安一中学校图书室了,事情是这样的:1981年我在泰安读高中时,语文教研组编写一个小报《语文报》,我的语文老师李光璞主编,旨在帮助学生扩大阅览面,既有名家名篇解析,也有文言文翻译,记得当时的报头,学校请吴老题写,当时我就献出了吴老这部集子,一来想在校报上把书的来由这件事登载一下,二来想让同学老师进一步读读吴老的散文。



  再后来噩耗传来,1982年吴老辞世,我和父亲着实难过了一阵。后来在有关文章中读到吴老是散文大家,也是豪爽的山东大汉,性情耿直,刚直不阿,不随波逐流,对世俗或低俗的那一套看不惯,也招惹了一些人,自己也是愤愤不快,以至于恶疾缠身,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前些年在《齐鲁晚报》读到李心田《散文家吴伯箫与那纸旧婚约》,着实让我激动不已,当年接受新思想的文学青年吴伯箫,面对父亲为他定下的娃娃亲,依然结婚后3天后离家出走,60年再也回不了家了,可是痴心的媳妇就是不改嫁,以至于两位妻子书信来往,心生敬意,吴老和妻子几十年背负十字架,不限于同情,而是敬意,经常寄钱给前妻,旧时代旧习俗给3个人带来了不尽的痛苦,事实上,吴伯箫当年的出走,成就了一个革命家、文学家的卓越成就。



  吴伯箫先生与80年代初泰安一中编写的《语文小报》那段佳话,又一次得到印证,2015年3月28日莱芜籍的刘恒杰老师在《齐鲁晚报》写下《风骨与泰山永存——写在吴伯箫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文中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泰安一中语文教研组要筹办《语文小报》,有人提议让吴伯箫先生给题写报头。信发出去以后,大家都不抱任何希望,但吴伯箫先生在收到信以后,很快就写了两幅寄来。三十多年以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宋遂良教授在给吴伯箫的亲属亓勇同志的信里这样写道:‘上世纪80年代,我在泰安一中教书,当时我们教研室编过一张语文小报,请吴老题写过报头,并有过一封简短的回信。我没有见过吴伯箫先生,也没有和他有私人交往,但吴老是我们共同尊敬的革命前辈。’”


  今天在山东莱芜西关吴家花园吴伯箫的故居,早在1992年在外逗留60年的吴老终于魂归故里,他的骨灰撒在泰山之巅,泰山脚下也建立了先生的纪念园。值得欣喜的是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仍然记着吴老的《记一辆纺车》、《歌声》、《范明枢先生》,吴老的散文朴实中彰显灵气,厚重中凸显隽永,读后回味无穷,过目不忘。如今吴老离开我们已经34年了,家父也去世15年了,老一辈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吴老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坦荡做人的胸怀,纯真朴实的文风,爱人如己的家国情怀,一篇篇精文还在脑际,吴老的魂魄已回到泰山,他就是一棵泰山松或是一方泰山石,还是那样挺拔和浑厚,还是那样端庄和稳重,还是那样灵动和温润,吐纳泰山的氤氲,呼吸天地之气,启迪后人的心志,体味泰山风骨的至臻至善至美。



  吴老啊,一代散文、教育大家,你永远活在故乡人民心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