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粮食“十二连增”后的再思考

(2015-12-15 14:12:19)
标签:

粮食十二连增

刚性制约因素

粮食相对多

粮食主体功能区

粮食生产不放松

分类: 晓明析财经

《参考消息》2015年10月26日报道,未来粮食或取自高科技,为养活地球上70亿人口,我们已经开垦了地球40%的土地,而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要避免大规模营养不良,粮食产量需要提高70%。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土地可以开发。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大规模改变粮食种植方式。文章说,在全球推广农业现代化可以养活更多人,而推广主粮多样化,种植豆类、土豆和红薯既可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也能提高营养价值。

 

国际国内粮食紧平衡将成为常态。近来,对粮食库存和价格颇多议论,大有满世界都是粮食的概念,对粮食最低价收购或临储说的一无是处,恨不能一夜之间调结构、去库存、取消托市、口粮价格完全交由市场、继而大举进口粮食。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近日撰文说,先说“多”。近年来,国际国内粮食连年丰收,全球粮食消费增速特别是工业消费增速明显放缓,国内政策性粮食收购量、库存量不断增加,部分粮食品种如玉米、稻谷呈现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的状况,一些粮食主产区面临巨大的收储压力。从这个角度讲,似乎粮食是“多”了。

 

   再说“不够”。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量虽然基本平衡,但区域分布很不均衡,品种间差异也很大。从区域分布看,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6%,其中冀、内蒙古、辽、吉、黑、鲁、豫等7个北方主产区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五成。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库存分别占全国的71%和9%,消费量分别占62%和17%。从品种结构看,除玉米、稻谷呈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特征外,小麦已连续4年产不足需,大豆产需缺口仍然很大,对外依存度很高。从这个角度讲,部分地区、品种的粮食确实“不够”。

 

同时,从长远看,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不稳固,粮食安全还面临着很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不到900斤,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粮食消费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而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将使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影响粮食安全的传统和非传统制约因素将日益凸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粮食生产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几年也恢复不过来,对此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因此,当前既要妥善解决好部分粮食品种库存积压、主产区收储压力大的问题,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时刻不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不轻言“粮食多了”。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粮食“三高”是经济新常态下的表象,也可称谓快乐的烦恼,在粮食紧平衡的大势下,有比没有强,粮食价格有升有降也属正常,况且目前粮价下降是理性回归市场的下行。应当接受80年代粮食相对过剩就大规模调整粮食结构的教训,一多就调,一多就不知所云,一多就转,一转就少,盲目乐观,教训惨痛。要着眼经济社会全局,谋求粮食供求新平衡,要着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质增效,有保有压,对粮食品种价格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善于利用国际市场,并不依附大量进口,确保口粮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鉴于粮食收储遇到的新困难、新压力,面对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集聚,统筹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收入的压力越来越重,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种植品种有保有压,也可采取休耕轮作,恢复地力,同时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业,保护种粮积极性,保护农民利益。

 

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粮食安全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首要,它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坚持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粮食供需基本平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石油等粮食生产的物化成本年年增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国内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因而保障粮食安全的挑战依然严峻。同时还存在国内粮价高于国际粮价“天花板效应”凸显,粮食生产成本“地板效应”在抬升,粮食收储政策遭遇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形成引领粮价的风向标,其托市收购主体单一,监管力度不够,粮食竞价销售不畅,造成政策性粮食库存偏高,有其粮食品质和价格因素,国际粮价打压,还有人为制造出库难,销售渠道不畅,造成竞价销售不理想。尽管国内粮价高于国际粮价,看似较高的粮价,由于中间环节过多,下游企业用粮的不稳定性 ,麦强面弱,稻强米弱,“猪周期”频现,面粉、饲料企业微利或亏损已成常态化。实际上种粮农民收益寥寥,再加之粮食产业化水平极低,农民根本在粮食等农产品加工转化中不能获得增值效益。

 

农业和粮食产业化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没有站在大农业、大粮食的角度,特别是在立法层面提出科学系统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在制定促进粮食产业化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时,应在税收、资金、项目建设规划、用地等方面提供优惠的政策措施,扶持粮食产业化发展。

 

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重农抓粮保安全的积极性。粮食主产区是提供商品粮源、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如果说有保有压的话,要紧紧抓住主产区,实行政策倾斜,对粮食主产区实行特殊的保护政策,事关国计民生,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保护粮食耕地和支持粮食生产的补偿政策,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适应粮食主体功能区要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应继续完善粮食主产区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奖补力度,引导并帮助地方建立基层政府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强粮食主产区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能力。

 

中央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标准财政支出测算中,应当考虑属于地方支出责任范围的粮食主产区以及生态保护支出项目和自然保护区支出项目,并通过明显提高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加大对重点粮食和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七区二十三带”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将粮食主产区或生产区纳入生态补偿政策的扶持范围,或采取与禁止开发区基本相同的补偿政策,既是国家主体功能区配套扶持政策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对主产区粮食耕地的生态关怀和对“衣食父母”的人文关怀。

 

发展粮食产业化。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基层粮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粮食产业化。确立和培植区域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按照市场需求,选择产出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品种进行重点开发,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粮食商品生产基地,进行专业化、区域化生产,并把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融为一体。当前及今后要集中抓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的“粮安工程”,打通粮食仓储流通渠道,搞好粮食流通改革,既要化解部分品种的库存积压,又要确保总量和结构平衡。

 

扶持粮食龙头企业建设。重点扶持粮油及其副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多层次深加工的能力,增强粮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完善粮食市场网络。继续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形成多元化市场结构;大力培育农业合作社等专业协会、经济联合体等各类中介组织,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引导农民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正如李克强总理说的,中国人口多,农业和粮食问题,粮食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次是高效、绿色,抓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县级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至关重要,靠政策激励和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落实,提振重农抓粮保粮安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适度进行农业粮食规模经营,把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扶持地力恢复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加大“绿箱”政策扶持,利用中介经济组织或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收储加工,构建种养加销——从田间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同时注意让农民分享加工转化增值的“二次分红”,让农民多渠道增收。

 

加快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粮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多层次的县、乡、村社会服务网,探索形成有效成型的粮食和饲料合作社等经合组织形式,形成以县(市、区)服务公司为龙头,乡镇为主体,村居为基础的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种养加、产购销一条龙,搞好产前、产中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产后服务。正如有的粮食专家所说,国际粮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低,也不能大量无节制进口,一是为保护国内粮食生产,二是立足调整农业发展方式,解决谁种粮,会种粮,能种粮的矛盾和问题,绝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调动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尤其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