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三农”什么重要信号

(2014-12-11 21:54:35)
标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粮食数量和质量并重

粮食目标价格

土地有序流转

规模农业

分类: 晓明析财经
  刚刚结束的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强化金融服务。


  要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要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


  在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方面,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具体来说,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保证农民收益。 


  完善当前的补贴政策,譬如粮食直补,包括良种补贴、农机具、化肥、农药等补贴,鉴于农村经办人数少,土地和人口分布复杂,往往根据承包地或耕地,面积不实,操作粗放,平均发放,没有考虑土地流转因素,难怪有的专家说,传统补贴办法不但扭曲市场、弱化竞争力,还会造成社会资源和效率的巨大损失。

  自2004年年以来,国家连续实行保护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受益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足以看出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以及粮价的的特殊重要性。此项政策措施对托举粮食市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合理引导粮价良性有序上涨,相比1997年实行的粮食保护价收购,切实可行,功不可没。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一直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议小麦、稻米等口粮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不过要改变补贴方式,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按农民出售数量,卖一斤粮,给予一斤市场价与最低收购价的差价补贴,其他农业补贴也可一并计算补贴。大豆、棉花、玉米可以试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

  中国的粮价绝对不能放任自流,否则一放就乱,有血的教训,宏观调控必不可少。可以说拿出大豆、棉花搞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尚可,三大主粮现在完全采用,不符合实际,难以操作,仅种粮农民直补范围都无法界定,土地流转使然,很多农户或土地已不再种植粮食,而现在仍然拿着粮食补贴。


  粮食目标价格的确定不好把握,虽然是一段时间的价格平均值,但是市场价格和目标价格差价更不好掌握,因为粮食市场价格是动态变数,是按农民播种面积补贴,还是按产量、出售商品粮数量?按播种面积、产量补贴,谁来测量发布权威数字,如此巨大的而且变化的工作量,谁来承担?如果按卖粮数字补贴,谁是补贴对象?农民和粮食经济人还是粮食贸易商?另外卖给那个收购主体才算数?

 
  可见粮食目标价格制度理论很成熟,操作很难办。就象最低收购价的启动条件历来不好把握一样,最好明确3天低于最低收购价就启动。关键是怎么补到农民身上,建议目前粮食直补等补贴的方式可以改为卖粮补贴,农民卖给国家一斤粮,补贴一斤粮。近年来市场粮价一直向上走,但是农民受益寥寥,中间商或中间环节利润空间太大。
 
 
  对于农产品的价格,提出流通领域将来少给予补贴(不能不给),把政府这部分财力更多地补贴给粮食生产者,政策方向可行,但是不能绝对化,对于粮食的价格形成和其他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更多地强调市场的作用,无可厚非,但是面对中国的国情粮情,粮食流通补贴仍然需要,把粮食补贴变为卖粮补贴,解决轻粮轻农、种粮赔钱的突出问题。必须用市场无形的手,与政府有形的手,攥在一起,方能确保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和市场无虞。
 
 
  粮食目标价格制度实行是大势所趋,加快试点进度,趟出路子很重要,当前要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防止粮价大跌大涨,适度进口,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把握好中央、地方储备粮轮换进度和节奏,控制政策性粮食拍卖节奏,都是发挥市场调节好手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建设。严禁在流转农地上建设或变相建设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别墅、私人会所等。


  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栽树及其他毁坏种植条件的行为。严禁破坏、污染、圈占闲置耕地和损毁农田基础设施。坚决查处通过“以租代征”违法违规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坚决禁止擅自将耕地“非农化”。利用规划和标准引导设施农业发展,强化设施农用地的用途监管。采取措施保证流转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可以通过停发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办法遏制撂荒耕地的行为。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不符合产业规划的经营行为不再享受相关农业生产扶持政策。合理引导粮田流转价格,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风险往往不被人重视或者说漠视,一是随意改变土地用途,打着农业产业化或粮食生产,设施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的幌子,搞非农非粮产业,或者搞房地产开发,二是有的蓄意囤地,想发农业财。三是土地流转规模过大,投资随意,市场不看好,风险难避,给农民带来租金等损失。四是热钱涌流,有的还抱有幻想,搞所谓的田园生活,拿地搞小产权房,或借农村旧村改造,投资囤房囤地。


  据称国家正制定“资本入农”具体规范细则,亟需加强监管,有序筛选引入社会资本或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确保土地用途不变,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当前媒体热议农村土地非农化非粮化。资本的逐利性、种粮比较效益低,决定了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很低。非粮非农化往往打着土地流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幌子,搞花样翻新的产业园或科技园区,或综合开发,实则控制农地,搞房地产开发或其他非农项目,发土地财。


  有些农地的占补平衡实质上是什么,占优补劣,占多补少,巧立名目,复垦是假,要钱是真,往往打土地开发或买卖的主意。《参考消息》早在2011年4月21日载,美国媒体报道,耕地遭侵占威胁中国粮食安全,文章称从1996年国家第一次土地详查时到2008年,中国的耕地共减少833万公顷。现在耕地已经减至1.2亿公顷(18亿亩)这一政府设定的“红线”。



  最值得警惕警醒的是耕地良田遭受侵占,大片粮田所谓的“黄土变成金”。一方面耕地的减少,另一方面粮食连续增产,似乎不对称、不匹配,固然有科技的投入、单产的增加,但是增长有限度,这不由使人对粮食产量产生担忧。


  当前不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销区,农民种粮积极性都不高,调出粮食的省区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事实上以“招商引资或项目建设”为重中之重,忽视农业和粮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赖中央,销区依赖产区,居民依赖市场”的情绪在滋长。甚至质疑粮食库存太多,把粮食托市收购贬低得一文不值,奉行国际粮价低、有钱多买国外粮食的理念,不少地方是“口号农业”、“咋呼农业”,无序非法占用耕地的现象并未停止过。


  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和粮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历史经验证明,粮食如果掉下去,几年甚至十几年都翻不过来。所以,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体制机制着手,下真功夫把粮食生产和流通抓好,做到粮食安全万无一失,必须严控耕地农田面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粮食主体功能区战略,让种粮不吃亏,让吃粮者多拿钱。


  为确保粮食安全,要未雨绸缪,破解耕地和水资源枯竭的桎梏,建设粮食主体功能区,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搞数字游戏,“数字”粮食,不虚夸,实事求是,决不能为获取粮食直补而层层虚报粮食种植面积,核实核准粮食产量数字,为粮食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粮食产量基础数字。


 实行粮食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粮食生产大县的补贴奖励力度,实行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行粮食调入区对调出区的补偿办法,谁吃粮谁拿钱,谁调粮谁出钱,解决能种粮的问题。


  
 必须设立工商资本进军农业的门槛,防止投机农业,或打着农业的幌子,搞非农非粮产业,或是房地产,必须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农地占补平衡,落实国土空间主体功能战略,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实行生态和粮食主体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粮食安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