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粮价真的不是推高CPI的诱因吗?

(2014-06-16 16:55:41)
标签:

cpi

粮价不是百价之基

适度提高粮价容忍度

重农抓粮

粮食补贴的精准度

分类: 晓明析财经

数据显示,2014年5月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2.5%。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2.3%;食品价格上涨4.1%,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2.4%,服务价格上涨2.7%。1-5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3%。


  5月份CPI上涨,一方面是翘尾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肉禽蛋的价格出现上涨,尤其是猪肉价格上涨,带动了CPI上涨。5月份,国家启动了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猪肉价格在持续四个月下降后环比上涨5.6%,影响CPI上涨0.15个百分点,超过了CPI总涨幅;同时随着气温升高,鲜蛋产量有所下降,蛋价大幅上涨9.5%。


  针对长期以来GPI一上涨就怪罪农产品,拿出两组数字作一比较。2012年12月粮食价格上涨4.1%,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2个百分点;2013年5月粮食价格上涨5.1%,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5个百分点。

  纵观近年来的粮价在食品类价格指数的比重比较稳定,拉动CPI始终处在0.12——0.15之间,不及蔬菜和猪肉,更不及居住类价格指数的蹿升幅度。

 

粮价是百价之基,这一断语应该打上问号了,有两个证据可以佐证。近5年来,人工工资数倍上涨,物流成本也在翻番,其实粮价上涨幅度小的可怜,有资料显示自2006年以来粮价上涨60%以上,其实幅度并不高,与蔬菜和肉禽蛋,以及房地产价格比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有数字显示,尽管国家一再提高小麦、玉米、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2007年小麦、玉米、稻谷平均最低收购价仅是10年前价格水平的80%,1997年国内小麦、稻谷的价格就已经达到了2000元/吨的水平,近两年小麦、稻谷、玉米三大粮食品种才接近15年前的价格水平。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粮价和菜价一有风吹草动,恐慌心理作祟,立马招来非议,其实一斤小麦不值一瓶矿泉水的价值或产出效率,菜农和粮农没有获取农产品增值部分的1/3。


  目前的低粮价和消费者尚能接受的菜价,并不能真实反映价值,在价值这条坐标上下波动,也是价格回归价值的正常现象,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违背市场规律搞一些无谓的劳民伤财的多余的打压调控措施。


  把CPI上涨归咎于粮价等农产品,有失公允,起码在指标权重设计上有问题,也是对农业粮食生产的不公正或说是偏见,在城镇化的今天,再也不能对对种粮农民的“盘剥”了,农业反哺工业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必须对农业加以保护和回馈、补偿。


  医疗、教育或居住类价格是人们眼见得价格上涨族,怎么不是通胀的主要诱因吗?难道一元多一斤的粮食比得上蹿升的幼教或养老费用吗?在中国粮食价格不是太高了,而是太低了,粮食成就了一个低价时代,随着土地、水资源、石油、农资或人力成本的上升,低价时代终结了。


  郑风田老师说农产品价格不是通胀元凶。食品类在CPI所占比重过高,往往也成为粮食价格被过分打压的一个重要理由,长此以往,对生产粮食的农民极为有害。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太低,农民在家种田一月的收入还赶不上外出打工一个星期的收入。近年来农民工工资大幅上涨,更加影响在家务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部分地区已出现“种懒田”、抛荒等现象。


  粮食等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太多,中梗阻严重,“强取豪夺”或中间商盘剥“扒皮”现象,时时发生,成本骤增,农民只是获得初始价格,最终消费成本负担还转嫁到城镇消费者身上,形成农民哀声载道,赔钱种粮种菜,城镇消费群体成为冤大头,无奈接受一轮轮的涨与停。


  再加上近年来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不稳定,价格接近成本的临界点,农民增收乏力,继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生产的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粮食等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更低,散兵游勇出击、投机扎堆现象依然长期存在,流通环节收购主体单纯强调多元化,良莠不齐,诚信缺失严重,热钱涌动,抬价抢购低价争购屡屡出现。


  更让人担忧的是,忽视或不重视粮食生产的现象比比皆是,基层或粮食主产区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或积极性异常高涨,销区依赖产区,地方倚重中央,占用农田或良田随处可见,占补平衡真实情况值得商榷,粮食产量数字真实性值得调研。


  粮食安全系数偏低,应急供应的载体缺失,缺少保障手段或调控措施,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分龙治水,资源配置打架或扯皮现象存在,过分倚重中央储备企业,地方重农抓粮搞储备,保安全的积极性不高。

 

在粮食流通环节,出现物流成本太高,中间环节过多,利润空间过大。由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和生产往往不衔接,信息不对称,表现就是大蒜、生姜、大葱等一出出“闹剧”,不是过山车,就是烂贱不值,烂掉倒掉比比皆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仍然没有发育全的大市场,庄稼不收年年种现象,反映了流通产业的基本状况,在县域经济中尤为突出。


  尽管有农村经合组织或经纪人,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但是不规范运作,收费高滥收费者有,唯利是图者有,掉钱眼者有,设身处地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淡漠。有形市场建设往往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规划、前瞻性,缺乏对产销的分析和物流可行性的研究,经常发生有市无场、有场无市或树倒猴孙散的咄咄怪事。


  事关民生的馒头、早餐、连锁快餐工程等主食社会化生产供应程度低,曾出现一个馒头纳重税的怪异现象,政出多门,不知道哪家来承担此项任务,政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而且馒头规模化生产厂家还面临税收的问题。蔬菜、肉蛋奶、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直销缺乏体制机制支持,抓一阵紧一阵,一阵风一阵雨,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产量、价格忽高忽低,产销信息失真或不对称,农民受害,影响居民放心消费。


  正本清源,还粮价等农产品以真实面目,不当替罪羊,才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逐步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慢慢形成粮价,继而建立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市场和政府必须在中国粮食宏观调控中共同起作用。


  适当提高社会对农产品上涨的容忍度,还是要继续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农民卖粮进行补贴,所谓粮食目标价格补贴不易操作,关键是减少中间环节,把批发市场或粮食经纪人队伍真正建立起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最后说,粮食安全新战略配套政策措施要尽快出台,调动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必须出实招、出硬招。在照顾城镇低收入人群吃粮前提下,小步快跑提高粮价,是现实和将来的战略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