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下行的趋向明显,缘于中央实事求以及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从长远讲要扩大内需,不搞过度金融刺激经济的手段。抓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保民生,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等政策措施。扩内需农村农民是一方不可忽视的天地和力量,特别针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长期出现逆差,千方百计保农民持续增收,启动农村农民潜在消费,尤为重要。
近10年来,农民持续增收,在突破人均收入5000元大关后,继而6000元、7000元,不停上台阶,并且还有增长的势头。但是必须正视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还未根本消除,粮食种植成本逐年增加,部分抵消了农民增收的幅度。
还应该看到粮食流通渠道梗阻,多种市场收购主体蜂拥而入,从农民手中的粮食出手,到加工环节,需要3-4个中间环节,抬价压价抢购的现象十分明显,农民收益大打折扣,有道是农民只拿了整个流通环节利润的30%。
粮食直补,家电下乡,农用车辆优惠促销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扶农政策措施,的确见效,但是农村购买力始终较低,农民手中工资性来源近年有所减少,农产品价格畸高畸低现象比较严重,种粮的直接效益、比较效益很低,中间商“扒皮”严重,同时种粮不如种菜种其他经济作物,看病就医、孩子上学、盖房娶妻仍然是支出大头。
积极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搞活粮食流通。要加强粮食经纪人队伍管理,积极开展委托代理收购,广设网点、方便农民售粮,绝不能克扣农民售粮价款。要积极开展订单收购,对与农民签订的订单收购小麦,要严格依照合同规定,提高履约率,最大限度掌握粮源,促农民增收。
做大做强粮食等农产品购销和加工龙头企业,拉长从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加大开拓农村市场的力度。在初加工后,还面临二次加工(深加工),应探索二次加工增值的路子,让农民在这个环节再获一次利。
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等农产品龙头企业,扶优扶强,整合市场资源,真正起到辐射城乡市场,振兴一方粮食经济的作用,带动从种植---收购—加工—销售链条式的粮食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是实施粮食产业化的骨干带动力量,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内需,持续增加农业、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加快城镇化政策措施的落实,注重人的城镇化,农民工与产业工人同工同酬,取消二、三线以下城市的户籍管理模式,逐步放开一线城市,让进城务工人员在看病、住房、就业、上学方面,与城市人员无差别。
粮价下行、猪肉下跌,不是好事,要小步快跑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短期内粮价不能交予市场完全形成价格,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让农民持续提高种粮收入。同时农地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土地同价同权,农村宅基地要尽快确权上市交易,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