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粮食流通渠道扩内需农民增收城镇居民消费农产品价格信息不对称财经 |
分类: 晓明析财经 |
今年受国内经济下行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和投资放缓,消费成为稳增长、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而搞活流通能降低流通成本,促进产销衔接,力促消费潜力的最大释放。
流通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所经过的途径。流通渠道长且不畅由来已久,突出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中间环节太多,中梗阻现象严重,“强取豪夺”或中间商盘剥“扒皮”现象多有发生。
粮食等农产品流通环节人工成本和物化成本增加,农民只是获得初始价格,有资料显示,农民只拿到整个商品销售价格的1/3,农民没受益。流通环节增加的费用最终转嫁到城镇消费者身上。
再加上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影响农民增收,继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低,粮食等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也低,散兵游勇现象依然长期存在,流通环节收购主体单纯强调多元化,良莠不齐,诚信缺失严重,抬价抢购低价争购不时出现。
由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和生产往往不衔接,信息不对称,表现就是大蒜、生姜、大葱、白菜等一出出“闹剧”,不是过山车,就是烂贱不值,烂掉倒掉比比皆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仍然没有发育全的大市场,组成了流通产业的基本状况,在县以下尤为突出。
尽管有农村经合组织或经纪人,有批发市场,但是不规范运作,收费高滥收费者有,唯利是图者有,掉钱眼者有,设身处地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淡漠。有形市场建设往往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规划、前瞻性,缺乏对产销的分析和物流可行性的研究,经常发生有市无场、有场无市或树倒猴孙散的事。
事关民生的馒头、早餐、连锁快餐工程等主食社会化生产供应程度低,政出多门,不知道哪家来承担此项任务,政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而且馒头规模化生产厂家还面临税收的问题。蔬菜、肉禽蛋奶、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直销缺乏体制机制支持,抓一阵紧一阵,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产量、价格忽高忽低,产销信息不对称,影响居民消费。
要进一步厘清流通产业的优惠政策措施,细化落实方案,把惠农和刺激消费一并进行,规范农村合作社或经纪人队伍,打击坑农害农行为,让生产者得到足够多的收益,并且在之后的环节增值中返利于农。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要走市场化的路子,鼓励民间资本搞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一视同仁,共建共管,依法规范运作。
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市场和消费者,要从订单生产抓起,形成生产——收购——初次加工——再加工——消费市场——餐桌的产业链条,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共同运作,政府行为和市场化运作并行。
在结束本文时,想起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再好的流通政策,不强有力的落实,都归于零,没有市场化运作,不顾及市场和效益,都是赔钱的买卖。
流通产业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要点是加强粮食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粮食购销企业要历经二次改革,减员增效,资源整合,提质增效;把粮食产业化提到议事日程,由粮食等农产品的初加工延伸到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