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丢弃不得
(2014-04-26 00:05:01)
标签:
小麦稻谷托市收购适当提高粮价改变粮食补贴方式粮食流通市场主渠道 |
分类: 晓明析财经 |
2014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提出,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完善小麦、稻谷等最低收购价和玉米、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加快下达拨付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合理调节流动性水平,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时下有一股很不正常的倾向,有人想全盘否定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或言托市收购扭曲了粮价或市场,破坏了公平,大有兴师问罪之势,仅从最低收购价量价齐升就说明,这项政策总体运转良好,摒弃了国家背包袱的局面,农民也得到一定实惠。
自2004年年以来,国家连续实行保护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受益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既吸取1997年粮食“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教训,保护价没起到保护,没有管住管好粮价,还形成了新的财政挂账,又适应全面放开粮食的形势,足以看出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以及粮价的的特殊重要性。此项政策措施对托举粮食市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合理引导粮价良性有序上涨,功不可没。
但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收购主体单一,价格导向过于明确,农民不是最终受益者,只是考虑央企诸如中储粮、中粮的利益和控制力,没有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保安全的积极性,把地方粮食购销企业的丰厚的收购资源丢掷一边,造成中储粮四处买地建仓、收购网点,形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的再度浪费,也造成中储粮等和地方粮食购销企业明争暗斗,争抢粮源,干扰粮价,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演绎成利益纠结制衡的关系,产生了内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不能有效或公允配置资源。
在现阶段必须坚持口粮,也就是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口粮要实现完全自给,没有对外依存度,不过要改变目前的粮食补贴形式,探索粮食补贴方式或方法,按产量或播种面积可操作性差,最好按农民卖一斤粮,国家给予一斤补贴,改变按承包地给予甚至平均分配粮食补贴的办法,增加补贴的准确性或指向性。
中国特殊国情粮情,决定了粮食价格不能也不会由市场完全决定或形成,必须利用两只手,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现货和期货两种实现形式,而托市收购政策就是粮食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结合体。粮价扑朔迷离,粮食目标价格补贴只能用于受国际市场制约的品种,诸如大豆、棉花。小麦、稻谷必须长期坚持最低收购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