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耕地保护占补平衡耕地红线粮食安全底线粮食主体功能区财经 |
分类: 晓明析财经 |
2013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粗放利用土地现象依然突出,土地管理形势依然严峻。必须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
必须坚定不移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充分认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全面考虑土地问题复杂性的基础上,进行周密周全的制度和政策设计,统筹谋划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当前,要夯实土地权能这一基础,完善征地制度这一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58岁的陈温福院士是我国水稻领域最知名的专家之一,他说:“我一辈子都在研究种粮食,但我国的土地已千疮百孔、不堪重负,国家必须重视这个问题。”据陈温福介绍,我国9年丰收,2012年生产1万亿斤的粮食,这是在对土地进行掠夺式使用的情况下取得的。中国的化肥使用量是全世界的1/3,土地根本得不到休养生息。
“这导致的恶果是耕地板结、沙化、酸化、重金属污染已非常严重。”陈温福举了一个例子,他说:“黑龙江的黑土地,原来有
象黑龙江这样的粮食主产省同样也面临提升粮食产能多重挑战,主要是种植结构调整受限,提高单产难度增大,黑土地变薄,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农业经营成本加大,效益递减,气象条件极其不稳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粮食保供稳价的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目前已有13亿多人口,而且还在持续增长。每年要稳定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量,18亿亩耕地就得不到休息;人工成本持续上涨,施有机肥得不到大量推广。
在必须种粮又必须保护耕地的夹缝中,陈温福曾建议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从资金来源、操作方式、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陈温福说,土地出让的钱要有一定比例还给土地,最好达到50%,用于土地修复。
在提高土地质量的具体建议上,陈温福说,必须加大秸秆还田的力度。秸秆还田是增强土地肥力的有效措施,但由于操作中有出现秸秆、土壤不结合导致产量下降的几率,农民宁可把秸秆烧了,也不还田。所以,国家要出政策,对秸秆还田进行技术处理并直接补贴。降低农民的风险,增加他们秸秆还田的效益。
陈温福还建议,我国每年产生约7亿吨秸秆、7亿吨林业废弃物。现在生物碳技术已很成熟,它生产的土壤改良剂和肥料对于提高土地质量也有明显作用。在实在不能秸秆还田的地区,应该推广秸秆制生物碳,保护耕地。
陈温福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保证18亿亩耕地的“占补平衡”政策落实中,必须出台最严格的监督措施,占几类地、补几类地,劣质地必须改造成良田后才能计算到补地指标中。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不无担心的说,当前不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销区,农民种粮积极性都不高,调出粮食的省区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事实上以“招商引资”为重中之重,忽视农业和粮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赖中央,销区依赖产区,居民依赖市场”的情绪在滋长。不少地方是“口号农业”、“咋呼农业”,无序非法占用耕地的现象并未停止过。
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和粮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历史经验证明,粮食如果掉下去,几年甚至十几年都翻不过来。所以,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体制机制着手,下真功夫把粮食生产和流通抓好,做到粮食安全万无一失。
耕地减少和干旱已经还以颜色,今后粮食生产的增长难度异常大,要达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5.4亿吨决非轻而易举能办到的。而粮食的需求则呈刚性增长。“十二五”末,人口将达到13.9亿,城镇人口将占一半以上。粮食的需求年年增加。产需、供求出现的缺口主要依靠挖库存和进口来调节日益困难。原先三大主粮中稻谷偏紧,现在粳稻、优质小麦、玉米等均出现了偏紧的苗头,粮食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
从世界的粮情看,粮食产量在21亿吨~22亿吨之间已经徘徊了近十年。而世界人口由上世纪的65亿,很快上升到目前的近70亿,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人口数量从1960年的30亿翻了1倍至2000年的61亿,预估世界到2050年将达到91亿人口。尽管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饮食习惯不一样,但是粮食的刚性需求是一样的,只是形态不一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