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和水资源减少或恶化是制约粮食安全的大敌
(2013-03-12 22:31:08)
标签:
耕地减少水资源减少重金属污染粮食安全粮食工省长负责安全财经 |
分类: 晓明析财经 |
“这导致的恶果是耕地板结、沙化、酸化、重金属污染已非常严重。”陈温福举了一个例子,他说:“黑龙江的黑土地,原来有
1米厚的土层,而现在只有40——60厘米。要知道,形成1米厚的土层需要3亿年,而现在退化的速度是1年1厘米。”数据显示,“十五”末期,我国中低产量的土地占65%,“十一五”末期已上升到70%。
象黑龙江这样的粮食主产省同样也面临提升粮食产能多重挑战,主要是种植结构调整受限,提高单产难度增大,黑土地变薄,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农业经营成本加大,效益递减,气象条件极其不稳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粮食保供稳价的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目前已有13亿多人口,而且还在持续增长。每年要稳定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量,18亿亩耕地就得不到休息;人工成本持续上涨,施有机肥得不到大量推广。
在必须种粮又必须保护耕地的夹缝中,陈温福今年带来的建议是《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从资金来源、操作方式、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陈温福说,土地出让的钱要有一定比例还给土地,最好达到50%,用于土地修复。
在提高土地质量的具体建议上,陈温福说,必须加大秸秆还田的力度。秸秆还田是增强土地肥力的有效措施,但由于操作中有出现秸秆、土壤不结合导致产量下降的几率,农民宁可把秸秆烧了,也不还田。所以,国家要出政策,对秸秆还田进行技术处理并直接补贴。降低农民的风险,增加他们秸秆还田的效益。
陈温福说,我国每年产生约7亿吨秸秆、7亿吨林业废弃物。现在生物碳技术已很成熟,它生产的土壤改良剂和肥料对于提高土地质量也有明显作用。在实在不能秸秆还田的地区,应该推广秸秆制生物碳,保护耕地。
陈温福最后说,在保证18亿亩耕地的“占补平衡”政策落实中,必须出台最严格的监督措施,占几类地、补几类地,劣质地必须改造成良田后才能计算到补地指标中。
耕地减少和干旱已经还以颜色,今后粮食生产的增长难度异常大,要达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5.4亿吨决非轻而易举能办到的。而粮食的需求则呈刚性增长。“十二五”末,人口将达到13.9亿,城镇人口将占一半以上。粮食的需求年年增加。产需、供求出现的缺口主要依靠挖库存和进口来调节日益困难。原先三大主粮中稻谷偏紧,现在粳稻、优质小麦、玉米等均出现了偏紧的苗头,粮食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
从世界的粮情看,粮食产量在21亿吨~22亿吨之间已经徘徊了近十年。而世界人口由上世纪的65亿,很快上升到目前的近70亿,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人口数量从1960年的30亿翻了1倍至2000年的61亿,预估世界到2050年将达到91亿人口。尽管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饮食习惯不一样,但是粮食的刚性需求是一样的,只是形态不一样而已。
世界人口平均占有粮食只有300公斤左右,国际粮食市场回旋余地有限,国内每年进口一亿多斤的大豆就是一个信号,国内已有进口,即可传导和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市场,值得反思。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的既定方针,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
实行粮食主体功能区的特殊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特殊功能区的补偿政策,始终把粮食主产区生产纳入保护之中。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全国提供稳定的商品粮源。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确保稳定现有自给水平,坚决防止和纠正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倾向,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重建或新建粮食收储库,加强产销衔接,完善粮食储备,提高保供稳价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