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出粮价菜价一涨就惊跳的怪圈

(2013-01-21 00:12:58)
标签:

菜价粮价

流通体制

中间环节

市场配置

按市场规律办事

财经

分类: 晓明析财经

  郑风田老师发表博文,蔬菜十问。他说近年来菜价屡现暴涨暴跌,生产者、消费者两头都叫,如何才能变“两头叫”为“两头笑”?笔者认为很难,在目前粮食和蔬菜这种流通体制下,在政府和市场没有完全厘清关系的前提下,市场和政府两种调控手段把握的力度和分寸始终影响粮价和蔬菜价格。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粮价和菜价一有风吹草动,立马招来非议,其实一斤小麦不值一瓶矿泉水钱,菜农和粮农没有获取农产品增值部分的1/3。目前的低粮价和消费者尚能接受的菜价,并不能真实反映价值,在价值这条坐标上下波动,也是价格回归价值的正常现象,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违背市场规律搞一些无谓的劳民伤财的多余的调控措施。

  流通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所经过的途径。流通渠道不畅由来已久,突出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中间环节太多,中梗阻严重,“强取豪夺”或中间商盘剥“扒皮”现象,时时发生,成本骤增,农民只是获得初始价格,最终消费成本负担还转嫁到城镇消费者身上,形成农民哀声载道,赔钱种粮种菜,城镇消费群体成为冤大头,无奈接受一轮轮的涨与停。

 

再加上近5年来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不稳定,价格接近成本的临界点,农民增收乏力,继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生产的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粮食等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更低,散兵游勇出击、投机扎堆现象依然长期存在,流通环节收购主体单纯强调多元化,良莠不齐,诚信缺失严重,热钱涌动,抬价抢购低价争购屡屡出现。

 

由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和生产往往不衔接,信息不对称,表现就是大蒜、生姜、大葱等一出出“闹剧”,不是过山车,就是烂贱不值,烂掉倒掉比比皆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仍然没有发育全的大市场,庄稼不收年年种现象,组成了流通产业的基本状况,在县域经济中尤为突出。

 

尽管有农村经合组织或经纪人,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但是不规范运作,收费高滥收费者有,唯利是图者有,掉钱眼者有,设身处地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淡漠。有形市场建设往往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规划、前瞻性,缺乏对产销的分析和物流可行性的研究,经常发生有市无场、有场无市或树倒猴孙散的咄咄怪事。

 

事关民生的馒头、早餐、连锁快餐工程等主食社会化生产供应程度低,曾出现一个馒头纳重税的怪异现象,政出多门,不知道哪家来承担此项任务,政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而且馒头规模化生产厂家还面临税收的问题。蔬菜、肉蛋奶、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直销缺乏体制机制支持,抓一阵紧一阵,一阵风一阵雨,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产量、价格忽高忽低,产销信息失真或不对称,农民受害,影响居民放心消费。

 

国务院流通产业的意见,降低流通成本的政策措施支持力度很大,重点是贯彻到实处,首要进行流通体制的改革,明确国务院和省级政府的责任,划分部门的职责范围,国家粮食局就是要承担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之责,把中储粮等央企的业务划入国家粮食局的管理范畴,不再搞两个“粮食局”。农业、商务部门就是要对蔬菜、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负责,既管产也管销,不能政出多门,数出多门,都管都不管,管理缺位或越俎代庖。

 

进一步厘清流通产业的优惠政策措施,细化落实方案,把惠农强农富农政策落实和刺激消费一并进行,规范农村合作社或经纪人队伍,打击坑农害农行为,让生产者得到足够多的收益,并且在之后的环节增值中返利于农、“二次分配”。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要走市场化的路子,鼓励民间资本搞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一视同仁,共建共管,依法规范运作。

 

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市场和消费者,要真正从从订单生产抓起,形成生产——收购——初次加工——再加工——消费市场的产业链条,这方面各级政府的行政手段必不可少,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共同运作,政府行为和市场化运行并行不悖。

 

在结束本文时,想起讲得最多的一句话,粮价菜价涨点并不可怕,只要可视可控可调即可,关键是是从生产和流通体制抓起,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再好的公益政策,没有强有力的落实机构、人员去抓,都归于零,当前的农产品流通产业,不是出台多少政策措施就能解决问题,而是从头捋,从桎梏流通的源头抓起,一句话从有谁抓起始,再确定怎么抓,抓到几何?效果几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