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晓明析财经 |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认为,国有企业是中国人民的命根子,他在接受中国学者的专访时说,国有企业的利润是人民的利润。如果对这些国企实行私有化未必会有利于竞争,使人民获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私有企业是不关心社会整体效益的。(据《参考消息》)
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经数十年,是一个痛苦的裂变,基本的路径是放权让利——抓大放小——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职工“全员起立”,解除劳动关系,置换身份,确立改革基准日,兑现职工权益。直至2005年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才改制完毕。国有企业改制战线之长,情况之复杂,改制形式之多样,前无仅有。
但是国家在关键领域,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仍然保留着一大批国有企业,从中央到地方,既有处在垄断地位的石油、铁路、水利、通讯、交通大型央企,也有事关民生的中储粮、中粮等大型粮油央企,地方仍然保留着一大批国有企业,它们承担着保民生、保供应、保核心价值的作用,无可替代。
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遵循是控制核心竞争力,在关键领域、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重要战略性商品,要有控制权,要有话语权,要能足够的能力应对特殊时期和应急需要。
这方面的教训要认真汲取,大豆从种植到加工领域,丧失定价权和产能的控制,任由国外粮食财团摆布;2005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后,由于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大多退出,保留的骨干国有粮食企业过于少,致使像益海嘉里这样利用入市过渡期已过,涉猎国内的粮食购销和加工领域,几乎涵盖所有的粮食主产省。
对国内粮食购销和加工产生了很大冲击,有些是干扰,特别是在粮食市场和价格稳定方面,负面影响不小。国家也注意到这些情况,在粮食加工和购销准入门槛和规划方面,有意加以控制。
保留足够的国有企业,既是当下现实的需要,又有战略意义,掌握国有企业,就是掌握了国内经济命脉,就是掌握了核心竞争实力。那种奢谈搞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极端论调,行不通,也不为人所接受。
试想国有企业变为民营,或是私人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一有风吹草动,他们比谁都跑得快,利益博弈面前,他们不会考虑国家的利益,大有树倒猢狲散的感觉,如果有利益,追逐利润的速度不亚于“飞人”,这里有教训。
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人指出搞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妨碍正常竞争,的确如此,一部分国有企业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没有同类企业竞争,因此在价格、服务等领域,确实存在盛气凌人的架势,这是不正常的,必须加以改正,但是这不是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依据和理由。
不反对引入私有资本,搞股份制改革,但是要保证占有主导地位,在科研、服务等特殊领域也可以适当引进私有资本或者是国外资本。提高国有企业的控制力首当其冲,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当然国有企业也要放下架子,建立内部运行制约机制,搞好“三项制度”改革,提高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