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晋历史文化名村——城头村

(2016-11-10 07:22:45)
分类: 文史类
http://s1/large/002Fg7zpzy76iAxCwumba


         同川腹地,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流——同川河。在河西岸的台地上,有一座宁静祥和的小山村——城头村。
        同川河与城头村仿佛一对来自亘古岁月的孪生兄妹,因为它们源自一个共同的名字——同川。
        同川河简称“同河”,亦谓“同川之河”,其义自见,无须赘言。而城头与同川之交集,更多的是一种相伴与传承。
         据文献记载,同川曾有铜川、桐川、同川三种称谓。“铜川”一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其载曰:“秀容,旧置肆州,后齐又置平寇县。后周州徙雁门。开皇初置新兴郡铜川县。郡寻废,十年废平寇县,十八年置忻州。大业初州废,又废铜川县”。1991年出版的《原平县志》亦载:“隋开皇初自秀容移平寇县于石城。同时,另置铜川县,县治在今城头村”。
         另外,最新原平市政府编辑的《阳光农廉网》“东社镇城头村概况”一栏中,也有这么一段概述:“城头村,地处丘陵,位于原平市区东30里处,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隋代为铜川县治,村东堡、张家咀、南崖等地,尚有残存的古堡城垣。如今的村址是当年古城城头位置,故名城头村。全村居民以温姓为主,系乃元朝由定襄迴凤村迁来。全村469户,1203人,农业用地2214亩”。
         综上所述,可知城头因铜川县而得名。今同川则为古“铜川”之简化。
         隋开皇初年,河东龙门人王隆受命任铜川县令。他上任后力劝农桑,顺俗施教,使铜川人文风尚焕然一新。其任职期间,夫人生子,取名王通,冀子有“通天下之志”。王通幼通儒学,学问极好,日后终成隋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铜川县废,今同川之地短暂划归五台县。铜川县由立而废,前后不过二十余年。县城荒废了,城头村的居民却顽强地坚守了下来,在这片废墟旁垦田种地,繁衍生息。
         唐以后,城头村张姓居民渐成村中大姓,并一度更村名为“张坪村”。宋金时期,张、王、聂为村中三大姓。若论望族,当首推王姓。相传,王姓最早徙于铜川置县之际,至金元时期,家族方达鼎盛。王特起,金泰和年进士,历任真定府录事参军、沁源县令、司竹监使等职,是金代著名词人。王全、王佐兄弟于元代中期双双考中进士,成就一时佳话。王克仁进士及第后出任户部郎中,在任上以勤敏著称。王克义仕定襄县尹,为官清廉刚正,人称“包龙图在世”。以上仅仅列举了一些见诸于史籍的王氏贤杰,相信城头村的王氏族人中,一定还有很多极具才干的乡贤名宦被湮灭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村民挖土,得金代大铜官印一方。印面呈正方形,边长7厘米,上篆书阳文“副提控在字印”。印背面左右两行手书体阴刻“兴定三年三月”、“行宫礼部造”,上方阴刻“副提控在字印”一行,印总重量1.5市斤。查“副提控”为金代武官名,负责军队的行军征战事。“兴定”为金宣宗年号。兴定三年正值金兵与蒙古兵在崞县至太原一带交战之际,此方官印或为某副提控迫于危急形势而匆匆掩埋的公权信物。
         这方金代官印的出土,再次印证了城头村金元时期名士迭出的史实。
        元代中后期,定襄迴凤村儒医温子柔率家小迁城头村。温子柔精岐黄之术,因延佑年间进京治愈皇太后之病,被封为太原路医官,子孙世袭。其家族经过一百多年的椒聊繁衍,到了明代中期,已成为城头村中第一大姓。
        几百年来,温氏家族虽没有出现过达官显贵与名商巨贾,但崇文尚武、乐善好义之士层出不穷。明代末年,温孔恩中万历甲戌科恩进士。温敦武艺超群,明末之乱,力保一方平安。
        清乾隆以后,族人多擅骑射。温尔敏中乾隆甲子科第三十名武举,温清济夺嘉庆戊寅科武魁,大挑兵部差官,温悟峤中同治庚午科武举,任左营千总。
        清末,国家改革科举制度,各地开办学堂。同川人士筹建“同川高等小学堂”,校址就选在了城头村。因城头村旧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吉祥寺。庙里正殿、东西配殿、禅房等可以现成利用,再加上城头村位居同川中心,所以成为阖川首选。同川高等小学堂的建立,开同川创办新式学校的先河,并在同川的教育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一座名为“同川”的官立小学堂,穿透一千三百年的时光隧道,建在了一座名为“铜川”的古城故址上,是巧合,抑或宿命?
        同川城头,因同川而生。它延续了古同川的一脉香火,并决意将早已深入骨髓的人文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