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全国地名叫“东社”的还真不少。远的不说,光忻、定、原三县市区就达七个之多。
是古人争附风雅?抑或其命名真有一定的原则可循?
其实,古地名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文化遗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形成与一些自然、人文事物有着紧密的关联,绝非等闲为之。
那么,“东社”地名又有何来由呢?
据史载,隋开皇初,在今原平市同川地区置“铜川县”,县治在今东社西二里之城头村。东社,为铜川县城东祭祀土地神的场社,故名。
东社古为一村,今则三分天下。北为朱东社,中为温东社,南为王东社,村名以姓氏区分。若论历史文化的积淀,三村各有千秋,又相互交集。无论人文历史,还是地形地貌,都是同川地区最典型的代表。现以王东社为侧重,在聚落遗存与历史名人方面作一简述,以求窥一斑而知全豹。
王东社村,地处半丘陵区,村东多沟梁,村西临同河,在原平市区东28公里处,为东社镇政府驻地。全村684户,人口1824人,3158亩农业用地。居民以王、温、李三大姓为主,因王姓人口稍多,故名“王东社”。
王东社村历史悠久,文明程度高。从村北胡家崖断崖上暴露的灰坑、房址、陶器、打制石器等远古历史文化遗存可以看出,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史前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唐宋时期,东社就已经是崞县同川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有大量的先民在此居住,并留下唐家地、马家沟、胡家崖、姚家坡、萧家坡、陈家嘴、邢家崖、石家院等一些早已消失了主人的古地名。
元末明初,王姓、温姓开始成为村中两大家族。明代以后,随着李姓的迁入,这里逐渐形成了以王、温、李三姓各自成片、比邻而居的古农村家族聚落型居住格局。
纵观王东社村的文化遗存,其古建民居为一大特色。村中古街老巷纵横交错,古建民居星罗棋布,再加上众多的古树、门匾、石磨、碾盘、碓臼、水井……构成了一幅极具古同川风情的人文景观图。
王东社村古街巷,主要集中在东崖与棋盘巷两处。东崖上古时筑堡,前后有门。北门上建真武楼,供奉真武大帝。堡内中心区域为一条古巷,两边各式街门肃穆而立,古朴中尽显沧桑。南门临崖,建于古堡南墙上,今已拆除,其迹依稀可辨。
棋盘巷是王东社村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古民居聚落址。其紧依村中最大的庙宇——同福寺。同福寺相传建于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相继修葺。寺前设七十二级砖砌台阶,庙宇就建于高崖上。内有山门、钟楼、玉皇庙、观音殿、佛光殿等建筑,为忻州市文保单位。寺南崖根底处,就是明清温氏居民的聚居地—
—棋盘巷。主巷呈南北走向,长200余米,内有多条小巷交错其中,宛若棋盘。光绪二十七年,村民于巷道南、北各建拱形石台基券门一座,南曰“崇义巷”,北曰“增新巷”。巷内观音堂、五道庙、“安敦里”砖拱门、旗杆石、拴马桩等古迹零星点缀,成片保存完整的清代民居坐落其中。此巷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王东社村温氏家族的街巷总格局,是研究古同川地区传统村落形态特点的“活化石”。
棋盘巷内的古民居以四合院居多,另有几处一进二院式布局,前院低、后院高,主房台阶再起高,谓“步步登高”。忻州文物局编辑的《忻州文化荟萃》一书中,曾着重介绍过这里的一处古民居。该民居编为“王东社温氏一号宅院”,主人为温玉玺。院落坐南朝北,东西长13.5米,南北宽23.6米,占地面积319平方米。从主房梁记看,该院落建筑创建于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宅院四合院布局,中轴线建有主房、院门。两侧建有吉星楼、配房、耳房等。主房青石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带廊构架,单檐卷棚顶。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院落。此外,棋盘巷内还有一些建筑较为精致的古院落,如温效田二层木结构古民居,温吉红“道光二年”建二层小绣楼,温成根一进二院式带仪门建吉星楼古宅院等,虽布局不同,建筑各异,但均代表了清代东社区域内各式民居的最高艺术水准。
除古建民居外,民国时期从王东社走出的各界名人是为又一大亮点。
李毓珍,笔名余振,1909年生,全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辞海》编审,中苏文学研究会理事。译著有《普希金长诗全集》、《莱蒙托夫抒情诗全集》等。
温宗祺,1914年生,北大中文系毕业。历任晋绥边区主任续范亭秘书、晋绥边区行政公署秘书主任、范亭中学第一任校长、天津师范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副校长、天津外国语学院院长等职,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
王金才、王同春则在抗战时期双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王金才任晋察冀边区二地委执委、河北分委组织部长兼代县中心县委书记。1942年在五台县检查工作时与敌遭遇,在突围中壮烈牺牲。王同春抗战初担任东崞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由于叛徒的出卖,于1942年2月在东社被日伪军抓获。日军严刑审问,王坚贞不屈,终遭敌人残忍杀害。王金才、王同春这两位同河岸边走出的优秀儿女,为祖国、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上述名人志士,仅仅是王东社村众多才俊中的杰出代表,还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曾经或正活跃在国内的各行各业,为这块人文积淀深厚的古老村庄争了光,添了彩。
就在最近,听说王东社村委会已经着手申报“山西历史文化名村”了,这确实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相信,王东社村将以此次申报为契机,加快宣传和维护本地传统文化的力度,争取早日让东社地区的特色文化走出同川沟,走向全国。
http://s1/large/002Fg7zpzy76hgF0LgXa7
http://s1/large/002Fg7zpzy76hgW4aPb4d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