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研究结题报告
(2013-01-11 12:15:19)
标签:
杂谈 |
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活动区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好动是幼儿的本能,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好动和好奇是幼儿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游戏能极大地满足幼儿好动和好奇的心理需求,成为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正如新《纲要》所指:“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在众多的游戏活动中,活动区以其具有自由、灵活、多元化的特点和易于操作实施、便于因材施教、利于寓教于乐等优势,已被教师们所接受,并备受孩子们的喜爱,从而成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主要场所。
活动区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个体活动空间和选择机会,它也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给予个别指导。在活动区游戏中,幼儿可以让自己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和探究中体验着成功和快乐;他们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同伴、老师交流,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发展;他们在与材料、环境、同伴、教师的多重互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2.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决定活动区成效的关键。
皮亚杰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我们都知道,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
在活动区中,幼儿主要通过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操作、摆弄各种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经验获得能力的提高。区域材料的不同特质及操作方式往往能直接决定幼儿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并决定幼儿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区域材料是活动区开展的灵魂和关键。丰富而适宜的材料,能够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反之,单一材料或超过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的材料,都会影响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问题,以利于活动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作好思考、规划和设计,按照预定的目标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能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都能通过与适宜材料之间的互动来获得相应的发展。“细化”后的材料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使他们在活动区游戏时,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按照自身的发展和能力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快速的进入与材料的互动状态,获得更积极的发展。
综观现有的活动区,活动材料要么多而杂,要么少而单,未能呈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等的层次性。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也未能根据幼儿的差异性,使材料“细化”,做到分层投放。这样就会导致能力强的幼儿得不到更高的发展空间,能力弱的幼儿又无法完成现有的操作活动。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失去与材料互动的兴趣,也会失去对活动区游戏的情趣。
近年来,我国幼教专家和幼教实践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幼儿园活动区的开展了大量研究。如北师大的冯小霞教授、张燕教授、上海的林茅教授、南京师大的赵寄石教授,华东师大的华爱华教授等都对活动区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如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环境的创设、教师的指导、幼儿间的交往等方面,也深入到了“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的研究。
为此,我园将“活动区材料投放层次性的实践与探究”作为市级小课题进行专项研究,以促进教师能够更合理、科学、适宜地投放区域材料,从而满足各类孩子的需要,促使其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活动区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二、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幼儿纬度:促使幼儿更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区游戏中并与材料产生有效互动,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师纬度:促进教师观察、反思等专业素养的提高,掌握分层次投放活动区材料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活动区游戏活动的实效性。
2.研究内容。
区域材料投放适宜性的具体策略研究、区域材料投放适宜性的案例研究、区域材料投放适宜性与幼儿发展的个案研究。
(二)研究方法。
1.对象:本园小班、中班、大班幼儿150名,年龄3—6岁。
2.调查方式: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综述。观察法,幼儿区域游戏活动时教师现场观察记录并分析。
(1)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材料的情况、游戏内容。
(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三)研究时间。
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
(四)研究对象。
本园全体幼儿。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至2011年10月)
⑴
⑵
⑶
2.研究阶段(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
⑴
⑵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
⑴
⑵
三、课题研究措施
1.理论学习。
通过园本教研,提高教师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层次性”的理解,梳理出“层次性”的具体表现包括哪些方面。
研究假设——
(1)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例如: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如中二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了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能力的教育目标。使目标与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美工区中投放了彩泥、胶泥,各种颜色不同的纸张。
(2)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的特点相结合。如大班在科学角,投放了电线、电珠、塑料、毛线、电池、手电筒、万花筒、纸条等材料,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联系和不同,激发了幼儿探讨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
(3)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需要往往反映在游戏中。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以角色游戏为主,中班以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开展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主要开展了科学游戏、棋类游戏等。
(4)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结合。皮亚杰提出:教师应了解儿童,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
2.实践行动。
带着以上问题,在园本教研中有计划地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实践,并组织现场观摩以收集案例。
3.反思调整。
结合材料投放层次性的具体案例,分析材料投放是否具有“层次性”,以及能否有效促进幼儿不同程度的发展。
4.再实践与反思。
教师通过调整投放材料,进一步观察探究并收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深入探究材料投放层次性的有效性。
四、课题研究管理
1.指导人员:宋来红(园长)。
2.课题负责人:姜雪(副园长),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
3.教研组长:董海洋。
4.研究成员及具体分工:董海洋负责材料投放层次性与幼儿发展的个案研究、组织小组活动、做好活动记录。李枫负责材料投放层次性的具体策略研究、文字材料上传工作。王郗负责材料投放层次性的理论研究。隋晓峰负责材料投放层次性的案例研究。刘微负责各类研究专题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相关文集的筛选、编辑、整理等。
五、研究成果
1.研究基础。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园一直将“区域活动”作为园本教研的内容之一,通过“内容设置”、“格局布置”、“环境布置”、“材料投放”等方面的专题研讨,促使各班的活动区发挥着教育作用。尤其是上学期,关于“材料投放”的专题研讨,更使教师们对“活动区材料适宜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活动区创设活动,开展了“活动区的格局设置与内容”的主题研讨活动,专门成立了3个“常态化活动区试点班”,对常态化活动区的格局设置、活动内容、材料投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究与实践,总结出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支持背景。
本学期,姜雪、刘微老师到沈阳参加了活动区创设的研讨会议,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研讨平台。在专家的引领下,此项研究获得了更先进的的理念和经验。我园把3个“常态化活动区试点班”的经验进行推广,让全园的活动区都实现“常态化”。与此同时,也将继续围绕“活动区材料投放”等问题展开园本教研。这些都为本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
3.研究成果。
(1)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
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所以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
教育目标是通过层层分解而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教师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从而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如在大班“小雨点,沙沙沙”这一主题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我们将教育目标与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阅读区中放了大量图书,里面有小雨点的各种图片,以及有关科谱图,
2.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特点相结合。
3.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
创设活动区和投放材料应从幼儿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区角内容的设计应追随幼儿的经验与发展。教师只有深入观察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才能使材料的投放更具有针对性,用材料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能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中班幼儿则可以开展一些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幼儿喜欢一些探索性强的科学游戏、具有挑战性的棋类游戏等。如在大班科学区投放了万花筒后,老师发现幼儿对万花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千奇百变的各种花纹很是好奇,手不断地转动,观察它的变化。教师及时投放多个万花筒,利于更多的幼儿观察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想办法,怎样让这么美丽的花纹留下来,应孩子的要求投放了彩色纸、笔、颜料等供幼儿将看到的花纹画下来。当幼儿又对万花筒的花纹是如何产生的发生兴趣时,教师与孩子一起找来了不同颜色的玻璃,游戏又进入了一个高潮,花纹是怎样产生的主题探索活动生成了,幼儿开始了新的探索、新的尝试,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玩沙时,我们发现个别幼儿的兴趣点不在沙上,而是对各样的贝壳、石头感兴趣。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一个区域“好玩的贝壳、石头”,将孩子们找到的贝壳和石头摆放在一起,并将幼儿从海边捡到的各种贝壳和幼儿园装修时留下的鹅卵石充实到该区域。幼儿在这区域里流连往返,摆弄和装饰着贝壳、石头,“好玩的贝壳和石头”成了他们一直喜欢的区域。
按照皮亚杰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的要求。我们突出了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时,我们认真研究材料的使用和玩法,经过精心的分析、研究和考虑、分解,制定出投放材料的层次和步骤。首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然后,提供幼儿可以变换角度的斜面,幼儿可能会发现斜面的角度不同时,球运动的变化。接着提供长度不同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在此基础上提供不同的斜面,不同的球体,引导幼儿比较、发现其中的秘密。在泥塑区,我们先投放彩泥,当幼儿逐渐掌握了搓、团、压、分泥的技能后,对一些泥工工具、豆子、小棍等辅助材料有了需求,于是教师与孩子一起准备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并且根据不同孩子的需要投放了羽毛、玻璃瓶、纸盘等。
5.材料投放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新课程的实施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的,特别强调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创设能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需要的教育性环境是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新课程每个主题目标、内容后面都对环境创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特别是活动区的设置、材料的投放的要求更具体全面,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主题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我们都注重调整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投放材料,并设置重点区。如在“绿色家园”主题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大量废旧材料及废旧材料制作品,以美工区为重点区。在“爸爸妈妈真好”主题活动中,我们以角色游戏区为重点区,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中材料的充实,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父母职业的辛劳,产生了关爱和感谢父母的情感。在春季的几个连续的主题活动中,以自然角为重点区。自然角里引发了幼儿观察、记录的兴趣,幼儿在种植、饲养过程中学会了关心、爱护小动物。
6.材料投放与班级特点及当前的热点相结合。
实践证明,各类活动的开展对孩子能力、自信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开学初各班老师在征求孩子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活动计划,并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准备了投放的相材料。伦敦奥运会刚刚结束,孩子们对奥运会还记忆犹新。各班都创设了“伦敦奥运会”专栏,从奥运会这一话题出发,9、10月开展了我是奥运小选手活动。各班的午睡室里摆满了孩子们带来的自行车、滑板车等赛车比赛、30米快跑比赛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中班的“故事宣讲团”活动使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每天的午餐后,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地在边看书边讲故事,使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飞行棋比赛”、“拼图比赛”也是孩子们在合作中提高了能力。
四.材料的分类和收集
1.材料的分类。
我们将投入到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分为三大类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成品材料以积塑、积木、穿线板、拼插板为主以及幼儿动手制作的材料。自然材料主要有石子、布、树叶、贝壳、稻草、种子、纸杯、豆类、吸管、小铁丝、毛线、木块、植物的果实、树叶等。废旧材料有各类纸盒、饮料瓶等。
2.材料的收集制作。
途径一: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各类自然材料等。
途径二:教师引导收集。主要通过发挥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作来用实现。
途径三:制作。
五、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1.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主题或领域的需要,来拟订区域目标并有针对地投放蕴涵教育目标的材料。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的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2.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差异避免一刀切。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也就是指材料的“细化”。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识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同时,教师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愉快地投入活动。如中班排序活动,教师可提供不同维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挑选只按一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按回形针的颜色排序。能力中等的幼儿可选按二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这样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摆弄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由于我们在每一个区角考虑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兼顾个别差异,因此每到区角活动时间,我们的孩子总能在众多的区角中找到自己发挥的场地,总会在活动过程中看到他们成功喜悦的表情。随着活动开展的层层递进,孩子们的能力水平也相应提高。
3.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样性。
幼儿在活动中乐意选择灵巧、形象、能反复摆弄的材料。故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考虑材料的特征多提供牢固、易于变化的一物多玩的材料,投放的数量要根据幼儿活动的特点灵活而定。对于幼儿喜欢玩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的现象。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的材料可以一下子都投放出来,给幼儿大量选择的机会,有的则要按照难易分批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练习都有不同程度地进步。
4.活动区内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以数学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为例,我们将扩展幼儿数学经验的材料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充足的、专门为幼儿接触数学而设计的教玩具。例如数字长棒、各种图形板、分类盒、数字串珠等。二是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捡回来的树叶、花瓣、石头主题活动中带来的各类种子、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小勺等各种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计数、分类、做式样的好材料都成为了孩子探究、感知数学概念的把玩不厌的材料。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等等的天然工具。每天天气情况的记录积累下来的数据日期、气温、天气情况等可以用来让幼儿感知时间、温度变化。三是让孩子接触和体验成人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些这样的材料如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码、大小不一的量杯、各种计时工具、计算器等等。
通过对材料投放适宜性研究的初步探索,使教师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地研究探索,使材料的投放更全面、更丰富,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自主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有更多的动眼、动手、动脑的机会,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全面发展。课题研究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尤其是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这项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会把研究成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