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照片中环境的思考
黄老师:
我觉得照片中的环境缺少主题性、杂乱无章,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是,缺少美感。
梅老师:我觉得画面中的环创,高度没有顾忌儿童的视角,都是以成人的方式进行布置。
二、教师环创的困惑
1.环境创设风格上,追求“成人风格多,关注儿童需求少。
2.环境创设方式上,教师手工绘画多,儿童表征参与少。
3.环境创设内容上既定安排多,可探索发展少。
三、有故事的环境
1.“钥匙”是什么?
“有故事的环境”展示是儿童学习与生活的内容。通过师幼对话、协商,将幼儿学习与生活的探索过程用绘画、符号、手工作品等方式表现出来,呈现在活动室的墙面或架子上,最终形成属于幼儿的,有学习故事情节的,能互动、可“对话”的环境。
“有故事的环境”强调的是儿童成为“小主人”。幼儿自己来规划、决策、创设环境,在与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中,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其间,体现的是“儿童立场”,凸显的是“儿童文化”。
“有故事的环境”体现的是动态发展的故事。环境中留下儿童学习与生活的痕迹。留痕是过程性的、动态的、个性化的,展现出幼儿的自主环境。
2“钥匙”改变什么?
以“儿童视角”为引领,通过师幼共同设计,共创可看、可探、可说的“有故事”的环境,改变教师的环境观。
四、探“锁”一路行
(一)实施要点
根据所选的空间区域或主题内容,幼儿与教师或同伴之间协商环境创设思路;幼儿将自己的学习、探究过程通过运用适宜的材料,以自己的方式呈项在环境中;幼儿能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创设的幼儿园环境。
(二)操作步骤

1.“对话”思路
(1)“对话”主题环境:可以基于主题背景,也可以来自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2)“对话”板块设置:主题、展台、区域环境、自然角、家园栏等。
(3)“对话”呈现形式:调查表、绘画表征、立体作品、物品收集、图片展示等。
(4)对主题环境的协商内容进行记录,可以用表征、填表格、访谈等方式来记录幼儿的设计与思考。
2.玩学留痕
(1)收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动态留痕的多样化材料,如:主题生发对话框、投票栏、问题卡、留白墙;收集幼儿在参与体验过程中的照片、表征记录、实物、艺术表达。
(2)环境留痕表征形式包括语言、动作、符合、建构等。
(3)环境创设的参与人员包括儿童、教师及家长。其中,儿童作为主要发起人。
五、案例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