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三只小熊的早餐》
(2019-11-12 15:39:48)分类: 教师公开课教案 |
小班数学《三只小熊的早餐》
执教人——郑建夏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
2、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只小盒子、6个苹果,ppt
一、观察小熊一家,通过比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呢?(请幼儿回答)
非常棒每个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是不一样的。
今天老师也请来了小动物瞧瞧他们是谁?(小熊)是小熊一个人吗?还有谁?
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
哪个是小熊宝宝?为什么?
那妈妈呢?
小结:在我们家里,一般情况都是爸爸长得最高,宝宝长得最矮,妈妈长得不高也不矮。
二、创设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 "大"、"小"、"不大也不小"
三只小熊一家今天要吃早餐了,你们吃过早饭吗?来猜一猜三只熊最喜欢吃什么早饭?(请幼儿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喜欢吃什么呢?牢牢的要记住这四样东西哦!
早餐要开始啦!吃早饭前当然要用到重要的东西餐具。
哪只碗给爸爸?什么颜色的?
哪只给宝宝?什么颜色的?
哪只给妈妈?什么颜色的?
二、情境"分蜂蜜",体会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关系
1、有餐具了开始吃早饭了第一样东西吃什么呢?。
几号瓶给熊爸爸吃?为什么?
几号瓶给熊宝宝吃?为什么?
几号瓶给熊妈妈?为什么?
4、小结:一般情况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蜂蜜也是最多的……
四、情境"分玉米", 感知"粗"、"细"
1、接下来要吃第几样东西了?第二样早餐是什么?(玉米)刚刚蜂蜜瓶子有高有低,我们一下就看出来了。玉米都是一样高的,那个玉米给爸爸吃,那个玉米给宝宝吃呢?要怎么分呢?为什么?
2、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幼儿感知"粗"、"细"--人是讲胖的,玉米要讲粗(动作提示),慢慢的,就变……(动作收紧)细了
粗的玉米看上去多还是少?同样长短的玉米粗那个多一点,细的那个少一点。
小结:熊爸爸胃口最大,吃的玉米也是最粗的……
五、情境"分苹果",引导幼儿操作
1、第三样早餐是什么?(苹果)数数有几个?要怎么数呢?
六个苹果三只熊分我们要怎么分呢?熊爸爸要吃几个,熊宝宝要吃几个,熊妈妈要吃几个?熊爸爸要多吃点。熊宝宝要少吃点,熊妈妈要不多也不少。
2、幼儿复述要求:他们是怎么分的?
3、幼儿走到桌边进行操作活动。教师重复讲述要求:三只熊都要有的吃,要全部分完
4、幼儿带着自己的操作卡回到座位上
5、评价
那个对,那个错。
六、情境"分鱼"
1、想一想最后剩下哪样东西他们没有吃?
2、盒子上有什么?什么意思啊?
2、哪个盒子给爸爸?(6条鱼的)宝宝呢?(2条鱼的)妈妈呢?(3条鱼的)
3、揭开盒子:我们来看看。6条什么样的鱼?
4、现在还是把6条小鱼给爸爸吗?
5、小结:有的时候数字大的表示多,但有时数字大的并不一定表示多。这个问题有点难,等你们以后就明白了。
课后反思:
《三只熊的早餐》是一节小班的数学活动,这节数学活动课我是听了名师吴佳瑛老师的课后进行翻课的,在我第一次看这节课时,首先我觉得这一节课的素材很好,小朋友们能对活动感兴趣,其次,就是活动内容比较广泛,幼儿学习的点比较多。在活动前,我也想去掉一到两个环节,因为活动的内容多,上课的时间长,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可是总觉得每个环节都很好,都舍不得删。活动后,听课张老师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自己也看到了存在的不足。活动中幼儿要从物体的数量、大小、高矮、粗细来感知与三只熊的关系,对于小班特别是上学期的孩子来说,面太广、点太多,有一定的难度。在活动中,我以出示图片和看ppt,以形象、直观的教具让孩子感知物体的数量、大小、高矮、粗细与三只熊的关系。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给让幼儿观察熊一家,那个是熊爸爸熊宝宝问为什么孩子们都能清楚讲出,我的小结不用太复杂的提问。第二个环节分碗幼儿对大小认知还是效果挺好的,第三个环节小熊的一家分蜂蜜,小朋友们能说出蜂蜜罐的高矮不一样,知道高的蜂蜜罐应该给熊爸爸等等。我小结的时候语言可以在精炼一点。第四个环节玉米幼儿对粗细对小班理解有点难,听了张老师建议可以换成大小的玉米。第五环节分苹果对小班来说点数,这个部分自己感觉自己也把自己绕进去了,过程中也紧张慌乱了,但是幼儿操作还是厉害的,课后听了意见把这个部分减掉。最后环节是让幼儿分鱼,太过于复杂,数字大的不一定代表多,有点深易懂非懂孩子们也就懵了。由于活动环节比较多,加上我的语言不够精炼,过度紧张整个课下来有点杂乱,今后慢慢磨练学习有一个出色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