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焉”字(四十三)
(2018-02-09 15:39:18)
标签:
左传焉襄公二十九年 |
襄公二十九年
448公冶致其邑于季氏,而终不入焉①。
通释:公冶向季氏返还了季家给自己的封地,并永远不到季氏家来了。
注释与说明:
①鲁国的上卿季武子在鲁襄公出国期间想占领卞地,在鲁襄公回国途中季武子派家臣公冶向鲁襄公请示,而季氏此时实际已经擅自占领了卞地,事后公治以为是自己的耻辱。致,返还。其,自己的。于,向。焉,兼词,于是,即“到季氏家”。
449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①。吴子余祭观舟,阍以刀弑之②。
通释:吴国人进攻越国,在越国抓到了俘虏,让他做看门人,派他看守船只。吴王句余祭祀观摩船只,看门人用刀杀死了吴王。
注释与说明:
①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吴国人进攻越国,在越国抓到了俘虏,让他做看门人,派他看守船只。焉,兼词,于是,即“在那里”“在越国”。阍,看守城门的人。
②吴子余祭观舟,阍以刀弑之:吴王句余祭祀观摩船只,看门人用刀杀死了吴王。祭观舟,实际是向水神献礼。观。观摩。
450郑之罕,宋之乐,其后亡者也,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①。施而不德,乐氏加焉,其以宋升降乎②!
通释:郑国的罕氏,宋国的乐氏,大概是最后灭亡家族吧,这两家大概都要掌握政权了吧,百姓们归附他们。施舍又不以给人恩惠自居,乐氏就比罕氏还高出一筹了,他大概是会随着宋国的盛衰升降吧!
注释与说明:
①郑之罕,宋之乐,其后亡者也,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郑国的罕氏,宋国的乐氏,大概是最后灭亡的家族吧,这两家大概都要掌握政权了吧,百姓们归附他们。郑国上卿子皮爱民且不张扬,用他人的名义把粮食赠给国内的人;宋国司城子罕请求国君将公家的粮食借给百姓,让大夫也将粮食借给百姓,他自己借出粮食不写契约。这是叔向听说这些事作出的议论。前两个“之”,助词,的。乐,音Yuè。两个“其”,语气副词,大概。者也,……的吧。之,助词,放在主谓短语“民”与“归”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得国,得到国政,执掌国政。
②施而不德,乐氏加焉,其以宋升降乎:施舍又不以给人恩惠自居,乐氏比罕氏还高出一筹了,乐氏大概会随着宋国的盛衰起伏吧。施,施舍。而,又。德,意动用法,以……为德,把……当作给恩惠。加,高一筹。焉,兼词,于是,即“比罕氏”。以,因,随着。升降,盛衰起伏。宋升降,意思是说,宋国兴盛他的名声也高涨,宋国衰败他的名声也低落。
451.452杞,夏余也,而即东夷①。鲁,周公之后也,而睦于晋②。以杞封鲁犹可,而何有焉③!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④——史不绝书,府无虚月⑤。如是可矣,何必瘠鲁以肥杞⑥!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⑦!
通释:杞国是夏朝的后代,又靠近东夷。鲁国是周公的后代,又与晋国和睦。把杞国封给鲁国还可以,对杞国算什么呢!鲁国对晋国,按时进贡的财物源源不断,珍贵稀奇的物品不时送到,公卿大夫陆陆续续不时前来——史官的记载没有中断过,国库没有一个月不接受鲁国的贡品。像现在这样就可以了,何必削弱鲁国来为杞国添膘!况且先君如果有知,不如夫人自己去办,又何必调动老臣我呢!”
注释与说明:
①杞,夏余也,而即东夷:杞国是夏朝的后代,又靠近东夷。晋悼夫人是杞国嫁过去的,因此她替杞国说话让晋国迫使鲁国归还占领的杞国土地。鲁国归还了一部分,她还不满意,责备晋国出面办理这件事的司马女叔侯,晋平公告诉女叔侯,本段话是司马女叔侯回答晋平公的部分内容。“杞,夏余也”是个是个判断句。余,剩下来的,余孽,犹言后代。即,接近,靠近。东夷,中原以东各族,也特指山东胶东和胶西以外族群。
②鲁,周公之后也,而睦于晋:鲁国是周公的后代,又与晋国和睦。“鲁,周公之后也”也是个判断句。周公,指周公旦。于,与,同。
③以杞封鲁犹可,而何有焉:把杞国封给鲁国还可以,又对杞国算什么呢。犹可,还可以,还行。而,相当于“又”。何有,有什么,算什么,意思是没什么坏处。焉,兼词,于是+助词,即“对杞国+呢”。
④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鲁国对晋国,按时进贡的财物源源不断,珍贵稀奇的物品不时送到,公卿大夫陆陆续续不时前来。之,放在主谓短语“鲁”与“于晋”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职贡,按职责进贡。不乏,一直没缺少。玩好,珍贵稀奇的物品。时,不时。相继,一个接一个连接不断。
⑥如是可矣,何必瘠鲁以肥杞:像现在这样就可以了,何必削弱鲁国来为杞国添膘。如是,像这样。可矣,就行了。瘠,作动词,削弱。使……瘦弱。以,来。肥,为动用法,为……添膘。
⑦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况且先君如果有知,不如夫人自己去办,又何必调动老臣我呢。第一个“而”,如果。毋宁,宁可,不如。焉,何必。用,施行,调动。
453自《郐》以下无讥焉①。
通释:从《郐风》以后季札对演唱的《诗经》就没有评论了。
注释与说明:
①吴公子札到各国友好访问,在鲁国他观摩了周乐。鲁国让乐工给他唱诗经,起初他一一盛赞点评。《郐》,《诗经·风》中有《郐》四篇。郐,音Kuài,当时已经是郑国属地。讥,议论。焉,兼词,于是,即“对它们”。
454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①!
通释:美啊!想念而没有二心,责备而没有怨言,大概是周朝德行衰微的乐章吧!还是有先王遗民的风格渗透在那里面呢!
注释与说明:
①这是吴公子札听了《小雅》后说的话。思,思想,思念。贰,作动词,有二心。怨,责备,批评。言,有怨言。其,大概。德,德行。前一个“之”,放在“周德”与“衰”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衰,衰败,衰微。后一个“之”,的。遗民,指遗民的风格。焉,兼词,于是+助词,即“在那里面+呢”“在其中+呢”。
455(季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①。
通释:季札到郑国访问,见了子产,好像老朋友一般。季札送给子产白绢大带,子产向季札献上麻布衣服。
注释与说明:
①“聘”前省主语“季札”,补出。“与”前省主语“季札”。缟带,白色的绢带,是学子平时穿的朴质的衣饰。缟,未经染色的绢,即白色的绢。献,恭敬地送。札是吴国的公子,吴国是大国,且季札有礼有节,子产对他恭敬是自然的。纻衣,苧麻所织之衣。纻,同“苎”,用苎麻纤维织成的粗布。焉,兼词,于是,即“向他”。
456(季札)自卫如晋,将宿于戚,闻钟声焉①。
通释:吴公子季札从卫国前往晋国,正要在戚地住宿,在此时听到了钟声。
注释与说明:
①宿,投宿,住宿。戚,卫地名。钟声,撞击乐钟发出的声音,是孙文子在取乐。焉,兼词,于是,即“在这个地方”或“在这个时候”。
457.458.459然明曰:“政将焉往①?”裨谌②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子产③!举不逾等,则位班也④;择善而举,则世隆也⑤。天又除之,夺伯有魄,子西即世,将焉辟之⑥!”
通释:然明说:“政权将归属谁家?”裨谌说:“好人代替坏人是天命,那政权还怎么避开子产!如果选拔不越级,位次该排到他了;挑选贤人来推举,是天下共同尊奉的。上天又为他清除了障碍,使伯有丧失了心智,子西也谢世了,子产还怎么躲避这个执政的大位呢!
注释与说明:
①政将焉往:政权将归属谁家。郑国的伯有与公孙黑矛盾已久,这时伯有又一次提出派公孙黑去楚国,公孙黑不肯去,伯有要强迫他去。公孙黑发怒,准备攻打伯有氏,大夫们要为他们调解。这是大夫们对话的一部分。“焉”可以处理成兼词,“向哪里”“往哪里”,这样“往”处理成“跑”。“焉”也可以处理成代词“哪里”“谁家”,这样“往”就处理成“归属”。
②裨谌:音PíChén,郑大夫。
③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子产:好人代替坏人是天命,那政权还怎么能避开子产。“善之代不善,天命也”是判断短语。之,放在主谓短语“善”与“代不善”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其,用在议论句句首的语气副词,同时兼有代词作用。焉,怎么。辟,同“避”。
④举不逾等,则位班也:如果选拔不越级,位次该排到了。意思是说,如果按顺序排,该轮到子产掌权了。逾等,越级。则,如果……就……。位,位次。班,排班轮到了。
⑤择善而举,则世隆也:挑选贤人来推举,是天下尊崇的。而,来。世,世上,天下。隆,推崇,尊崇。
⑥天又除之,夺伯有魄,子西即世,将焉辟之:上天又为他清除了障碍,使伯有丧失了心智,子西也谢世了,子产还怎么躲避它呢。除,为……清除。第一个“之”,指子产。夺,使……丧失。魄,心智。即,谢。焉,怎么+呢。辟,同“避”。第二个“之”,指郑国执政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