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焉”字(四十)
(2018-01-12 13:29:15)
标签:
左传焉襄公二十四年襄公二十五年 |
襄公二十四年
404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①。
通释:鲁襄公二十四年春天,穆叔前往晋国。范宣子迎接他,向他询问。
注释与说明:
①穆叔,即叔孙家族的叔孙豹。逆,迎接。焉,兼词,于是,即“向他”
405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①。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②。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③。诸侯贰,则晋国坏④。晋国贰,则子之家坏⑤,——何没没也,将焉用贿⑥!
通释:我听说君子治理国和家,不是担心没有财礼,而是害怕没有好名声。诸侯的财货,聚集在国君家里,内部就分裂。如果您把这个作为利己之物,晋国的内部就不和。诸侯的内部不和,晋国就受到损害。晋国的内部不和,您的家就受到损害——为什么那么糊涂啊,又何必采取收取财物的方式呢!
注释与说明:
①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我听说君子中决定国家命运的人,不为没有人送财物担心,而为没有好名声犯难。范宣子担任晋国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贡品负担沉重,郑人也为此忧虑。子产趁郑伯到晋国去的机会让子西给范宣子捎了一封信,本段是信中的一段话。侨,子产自称,子产名公孙侨。君子长国家者,众君子中首要决策者。长,排行第一的,首领。非,不。无,没有。贿,赠送财物。患,为……担心。而,相当于“只。令名,美名。令,善。难,为……犯难。
②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诸侯送来的财物聚集晋国库房里,那诸侯就生有二心。夫,用于议论开始。聚,聚焦,集中。公室,犹今言“公家”,指晋国国君。诸侯,指臣服于晋的国家。贰,作动词,有二心,产生二心。
③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如果您依赖着这些财物,那晋国对您就有二心。赖,依赖,占有。此“晋国”指以国君为首的晋国官僚们。
④诸侯贰,则晋国坏:诸侯有二心,晋国就会受损害。此“晋国”指晋国国家。坏,受损害。
⑤晋国贰,则子之家坏:晋国对您有二心,您的家就会受损害。此“晋国”指以国君为首的晋国官僚们。子,您。家,家族。
⑥——何没没也,将焉用贿:为什么那么糊涂啊,又何必采取收取财物的方式呢。破折号相当于“由此来说”。没没,音mòmò,犹昧昧,糊涂。焉,何必。用,施行,采取……的方式。“焉用贿(又何必采取收取财物的方式呢,打算怎么安排这些财物呢)”之问,是源于“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二难分析基础上的,言外之意就是说,这些财物你还是不收少收的好。
406以陈国之介恃大国而陵虐于敝邑,寡君是以请罪焉,敢不稽首①!
通释:因为陈国仗恃大国而对我国欺压凌辱,寡君因此向晋国请罪,怎么敢不叩头!
注释与说明:
①郑国的子西相郑君朝晋,一是为缴纳贡品负担沉重的缘故,二是请求讨伐陈国。范宣子看过子产的信,认为子产说得很对。当郑伯向他稽(qǐ)首时,范宣子回避,子西说了这番话。以,因。介恃,仗恃。大国,指楚国。陵虐,欺压凌辱。于,向,对。敝邑,自谦,即我国。请罪焉,向晋国请罪。为什么要向晋国请罪呢,因为郑国给盟主晋国丢了脸。焉,兼词,于是,即“向晋国”。
407.408晋侯嬖程郑,使佐下军①。郑行人公孙挥如晋聘,程郑问焉曰②:“敢问降阶何由③?”子羽不能对,归以语然明④。然明曰:“是将死矣,不然将亡⑤。贵而知惧,惧而思降,乃得其阶,下人而已,又何问焉⑥!且夫既登而求降阶者,知人也,不在程郑⑦,其有亡衅乎⑧!不然,其有惑疾,将死而忧也⑨。”
通释:晋平公宠幸程郑,让他担任下军副帅。郑国的外交官公孙挥到晋国访问,程郑向他请教说:“冒昧地问以什么理由能降级?”公孙挥不能回答,回去告诉了然明。然明说:“这个人要死了,不这样就是要逃亡。地位尊贵了才知道害怕,害怕就想到降级,刚刚得到那个官阶,想着在别人下面罢了,又向别人问什么呢?况且登上高位就请求降级的是智慧的人做的,不是程郑这样的人做得出的。他大概有逃亡的迹象吧!不这样,他就大概有疑心病,要死了才忧虑啊!”
注释与说明:
①晋侯嬖程郑,使佐下军:晋平公宠幸程郑,让他担任下军副帅。嬖,宠幸,可参见243例注释②。佐,辅佐,副帅,可参见390例注释①。
②郑行人公孙挥如晋聘,程郑问焉:郑国的外交官公孙挥到晋国访问,程郑向他请教。聘,访问,可参见302例注释①。问,询问,请教。
③敢问降阶何由:冒昧地问以什么理由能降级。降阶,使级别降下来。何由,由何,以什么理由。
④子羽不能对,归以语然明:公孙挥不能回答,回去后告诉了然明。子羽,即公孙挥。对,回答,应对。以,相当于“后”。语,音yù,告诉。
⑤是将死矣,不然将亡:这个人要死了,不这样就是要逃亡。是,代词,此,这。亡,逃跑。
⑥贵而知惧,惧而思降,乃得其阶,下人而已,又何问焉:地位尊贵了才知道害怕,害怕就想到降级,刚刚得到那个官阶,想着在别人下面罢了,又向别人问什么呢。贵,尊贵,地位高了。而,连词,才,就。思,想到。降,降低身份。乃,才,即“刚刚”。其,那,这。下人,“下于人”的省略。下人而已,意思是说不在于处在什么位置上,而在于能不能谦卑待人。焉,兼词,于是+助词,即“向别人+呢”“向公孙挥+呢”。
⑦且夫既登而求降阶者,知人也,不在程郑:况且登上高位就请求降级的是智慧的人做的,不是程郑这样的人做得出的。且夫,况且说。即,已经,在……以后。而,就。知,同“智”,在,在于,从……身上表现出。
⑧其有亡衅:他大概有逃亡的迹象吧。其,代词兼揣测的语气,他大概,恐怕他。衅,迹象,征兆。
⑨不然,其有惑疾,将死而忧也:不这样,他就大概有疑心病,要死了才忧虑啊。其,同上。惑,疑虑。而,才。
襄公二十五年
409崔子将有大志,不在病我,必速归,何患焉①!
通释:崔先生将要有大的意向,不在于困扰我国,一定会很快回去,对此还担心什么呢!
注释与说明:
①齐庄公三番五次冒犯各诸侯国,齐大夫崔杼有意除去齐庄公,鲁襄公二十五年春,崔杼率军进攻鲁国北部边境,面对齐国的攻伐,鲁大夫孟公绰作出了判断。大志,大的意向,大的念头。病,困扰。患,为……担心。焉,兼词,于是,即“对此”“对齐军的侵伐”。
410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①。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②。
通释:齐国棠公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东郭偃是崔武子的家臣。棠公死,东郭偃为崔武子驾车来向棠公吊丧。
注释与说明:
①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齐国棠公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本句是一个判断句。东郭偃,姜姓。姊,姐姐。
411庄公通焉,骤如崔氏①。
通释:齐庄公与棠姜私通,经常到崔家来。
注释与说明:
①齐庄公,姜姓。通,私通。焉,兼词,于是,即“与她”“与棠姜”。骤,屡屡,经常。
412.413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①:“死②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③!”曰:“行④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⑤!”“归乎?”曰:“君死,安归⑥!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⑦;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⑧。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⑨。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⑩!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⑪!”
通释:晏子站在崔杼家的门外,他手下的人说:“为国君去死吗?”晏子说:“只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跟着他去死!”手下人说:“那么出走吗?”晏子说:“我犯罪了吗,我要逃走!”手下人说:“那回去吧?”晏子说:“国君死了,为什么要回去!统治百姓的国君难道只为了欺压百姓?是为了统领治理国家;服从国君的臣子难道只为了自己糊口?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所以国君为了国家而死臣子才为他去死,国君为了国家而出走臣子才为他而出走。如果国君因为他自己的原因死了或者因为他自己的原因逃走,不是他亲近宠爱的人,谁敢要求他跟着死跟着逃走!况且别人有君主反而杀死他,我怎么能为他而死,怎么能为他而逃亡,又为什么要回去呢!”
注释与说明:
①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晏子站在崔杼家的门外,他手下的人说。崔杼弑齐庄公,晏子闻讯赶到。本段记录的是晏子对崔杼弑君的态度。本段只有两个“焉”字,大段纳入解释,主要目的是强调这段话的合理句读。对反问句他人多加问号,我则多处理为感叹号;对连续发问、整个句子而不是半句的一个发问的标点,他人是遇到语气助词就加标点,我则考虑句子的完整性来加标点。
②死:为……而死,这里是“为齐庄公而死”。
③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只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跟着他去死。这个答话多么像今天口语答话的语气。此是一个完整的问句,不可肢解:到“也乎哉”只是感叹反问的一半,所以还不能加感叹号或问号。独,单单,只。也乎哉,语气助词连用,增强了语气。
④行:走,逃走。
⑤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我犯罪了吗,我要逃走。
⑥君死,安归:国君死了为什么要回去,国君死了又怎么能回去。本句也可以解释成“往哪回”,然而“往哪回”本来不是问题,所以本句要如此处理。本句的意思是,国君死了这么大的事,我是不能马上回家睡大觉的。安,怎么,哪。归,回去。
⑦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统治百姓的国君难道只为了欺压百姓?只是为了统领治理国家。君民者,国君统治百姓的。君民,动词短语,君临(于)百姓,国君统治百姓。者,……的。岂,难道。以,为了。陵,欺凌。社稷是主,就是“只主社稷”,只是为了统治国家,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短语。主,动词,主持,统领和治理;它的宾语“社稷”在助词“是”的作用下被前置了。“唯~是~”与“固~是~”乃至“~~是~”是固定结构的宾语前置短语,是,助词,作用同“之”。可参见246例注释①的“百禄是遒”,还可参见请参见102例注释③、137例注释⑪、154例注释②、197例注释②。
⑧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服从国君的臣子难道只为了自己糊口?只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臣君者,臣子服从于国君的。臣君,臣于君下,臣子服从国君。其,那,或者“自己的”。口实,纳食物于口,糊口。社稷是养,“只养社稷”,句式同“社稷是主”。养,动词,保护,修补。
⑨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所以国君为了国家而死臣子才为他去死,国君为了国家而出走臣子才为他而出走。死之,为之而死。亡,逃亡。
⑩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如果国君因为他自己的原因死了或者因为他自己的原因逃走,不是他亲近宠爱的人,谁敢要求他这样做。而,或者。己,国君自己。其,他的,他自己的。私昵,名词,亲近宠爱的人。任,责,要求人承担。
⑪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况且别人有君主反而杀死他,我怎么能为他而死,又怎么能为他而逃,又为什么要回去呢。且,况且。人,他人,有的人。第一个“而”,反而。焉得,怎么能。焉,怎么。第二个“而”,又。何,什么,哪。
414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①。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②!
通释:况且从前天子的土地方圆一千里,诸侯的土地方圆一百里,以此而递减。现在大国多数土地达到方圆几千里了,如果没有侵占小国,凭什么扩张到现在的土地规模呢!
注释与说明:
①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况且从前天子的土地方圆一千里,诸侯的土地方圆一百里,以此而递减。郑子产带着人穿着战服向晋国献攻打陈国的战利品,面对晋国人盘诘回答的部分内容。圻,音qí,方圆千里的土地。同,方圆百里的土地。自,从,以。是,此。以,连词,而。衰,减少,递减。
②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现在大国多数土地扩张到方圆几千里了,如果没有侵占小国,凭什么扩张到这么多土地呢。多,多数。侵,侵占。至,达到,扩张。焉,兼词,于是+助词,即“到这么多土地+呢”;也可以处理成“代词+助词”,即“现在的土地规模+呢”。
415吴子门焉,牛臣隐于短墙以射之,卒①。
通释:吴王诸樊在那个时候进攻城门,牛臣躲在矮墙后面来用箭射他,吴王死了。
注释与说明:
①吴王诸樊伐楚,向巢国的城门进攻,巢国的牛臣估计,如果开启城门,吴王诸樊会率先进入城门。吴王诸樊果然率先进城门,牛臣躲在矮墙后用箭射死了他。门,进攻城门。焉,兼词,于是,即“在那时”。隐,藏。短墙,矮墙。以,相当于“来”。射,用箭射杀。
416晋程郑卒,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①。
通释:晋国的程郑死了,子产才知道然明有思想。子产向然明询问施政的意见。
注释与说明:
①襄公二十四年曾记录了晋侯宠幸程郑,使佐下军,程郑向郑国的公孙挥询问以什么理由能降级,公孙挥未能回答,回国后告诉了然明,然明判断程郑“将死矣,不然将亡”,可参见404例。始,才。知然明,知道然明有思想,有判断力。为政,施政的主意。焉,兼词,于是,即“向然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