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之一卒”与“舍两偏之一焉”
(2016-10-16 19:46:56)
标签:
《左传》疑难解释 |
“两之一卒”与“舍两偏之一焉”
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于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
本段中的“两之一卒”“舍偏两之一焉”解释起来颇有难度,自晋以来的大家对此多有不同的理解。反复揣摩我对此作了如下通释:
巫臣请求出使到吴国去,晋景公应允了。吴国的君主寿梦喜欢巫臣,于是巫臣就使吴国和晋国建立了联系。巫臣从晋国带领了两个一百人三十辆战车建制的兵车前往吴国。并从带来的两卒兵车中留下一卒给吴国:参与吴国军队的射箭驾车训练,教吴国人使用兵车,教他们排列战阵,教他们对付楚国的办法。在那里安置了自己的儿子狐庸,让他在吴国担任外交官。吴国开始讨伐楚国,讨伐巢国讨伐徐国。楚国的子重应急率兵出战搞得很疲劳;马陵诸侯会面的时候,吴军进入州来,子重从郑国急急忙忙赶往救援。子重、子反就这样一年之中七次急急忙忙折腾来折腾去来抵御吴军。原来属于楚国的蛮夷诸国,被吴国全部占取,吴国因此开始强大,使吴国与中原诸国有了往来。
详细注释内容如下:
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巫臣请求出使到吴国去,晋景公应允了。巫臣,曾经的楚大夫,现为晋大夫。请使,请求出使。于,到。许,应允。巫臣出使吴国,是为了报复楚子重、子反对巫臣在楚国家族的屠戮,对巫臣家族财产的侵吞。践行“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的诺言。
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吴国的君主寿梦喜欢他,于是巫臣就使吴国和晋国通好。吴子,吴国的君主。说,同“悦”,心理认同,喜欢。之,指巫臣。乃,于是。通吴于晋,使吴国与晋国有了沟通。通,沟通,联通,使……联通。于,与。
以两之一卒适吴:从晋国带领了两个一百人三十辆战车建制的兵车前往吴国。以,动词,带领。两之一卒,犹言“两个一卒”。由于出发时就准备为吴国留下教练兵,所以称“两之一卒”。两,数带量,两个。之,助词。一卒,部队一百人或三十乘兵车的建制单位;卒,《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
舍偏两之一焉:(从带来的兵车中)留下两卒中的一卒给吴国。舍,施舍,留下来。偏,一个整体分为两部分,其中的一部分。两之一,犹言“从两份中选一份”。焉,兼词,于是,即“给吴国”(于,给;是,指吴国)。在解释本句中,我参看了一些名家的注释,无法采纳。要知道,当时官员出使,侍从、护卫、辎重绝不是十人八人能解决的事,特别是从晋国到吴国还需要经过第三国,巫臣有备出使,带出两卒,留下一卒不能算多。
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参与吴国军队的射箭驾车训练,教吴国人使用兵车,教他们排列战阵,教他们对付楚国的办法。与,音yù,参与。乘车,驾驭战车技术。乘,音shèng。之,他们。战陈,排兵布阵。陈,同“阵”。叛楚,背叛楚国,实际上是对付楚国的办法。
置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于吴:在那里安置了自己的儿子狐庸,让他在吴国担任外交官。置,安置。焉,兼词,于是,即“在那里”(于,在;是,那里,指吴国)。行人,负责接待、出访礼节事务的外交官员。
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吴国开始讨伐楚国、讨伐巢国、讨伐徐国。巢,古国名,殷周时的诸侯国,偃姓,地处今安徽巢县一带,春秋时为吴所灭。徐,徐国,建立于周初,地处淮河中下游一带,春秋时为吴国所灭。
子重奔命:子重应急率兵出战搞得很疲劳。奔命,疲于奔命,应急出战而搞得很疲劳。
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马陵诸侯会面的时候,吴军进入州来,子重从郑国急急忙忙赶往救援。马陵,卫地。州来,古国名,在今安徽境内,周景王十六年、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为吴国所灭。
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子重、子反就这样一年之中七次急急忙忙折腾来折腾去来抵御吴军。于是乎,相当于“就这样”。一岁,一年。
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原来属于楚国的蛮夷诸国,被吴国全部占取,吴国因此开始强大,使吴国与中原诸国有了往来。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尽,全部。通,使……有了联通,使……有了往来。于,同,与。上国,是与吴楚等诸侯国相对而言的中原各诸侯国。
本段内容由于“两之一卒”“舍偏两之一焉”增加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