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广逵
陈广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79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智慧·赤子之德

(2016-07-25 16:17:09)
标签:

道德经

智慧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通释]

 

怀有品德的厚重,能同刚出生的男婴比较:毒虫不咬他,猛兽不扑他,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紧紧的不知晓雌雄交配的道理小生殖器却挺起来,是生命本能的精气发挥了作用成天嚎哭声音却不嘶哑,是平和无欲的元气发挥了作用。知晓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气就叫把握了天道,知晓保持天道就叫做明智;使生命延长就是吉利,意识能够控制精元之气就叫做强健。

 

[解读与点评]

 

本章是《道德经》中专门谈被推崇的道之“德”的一章,强调应具有赤子一样的“厚德”。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指的对象是谁?是道,道之纯粹犹如刚出生的男婴,不受侵袭,不受阻挠,赤子所具有的品德它都具有;是任何依道而行的人,他也会像赤子一样“知和”,懂得“益生”,能做到“心使气”,因此五毒不侵,妖邪不扰。

“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真有这种情况吗?老子及古人是怎么形成这个认识的呢?这里讲一个故事。

老子生活的时代,楚国有一个著名宰相(令尹)子文,姓斗,名於菟(Gòuwūtú),《左传·宣公四年》就补记了子文的名字来源:子文的父亲与君的女儿私通生了子文,“夫人(子文的姥姥)使弃诸梦中,虎乳之。子(子文的姥爷)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於菟’……实为令尹子文。”

用现代语言解释上面引述的文字就是:

夫人派人把子文扔到云梦泽中,有只老虎喂养了他。子打猎,见到了这个场面,恐惧地回到家。夫人把实情告诉给他,他于是派人把子文抱回来。楚人把‘乳’称作‘’,把‘虎’称作‘於菟’,所以给子文起名为‘於菟’……实际上就是后来的令尹子文。”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承上谈“和”即为“明”,继而认定“和”有“益生”的属性,“和”就是“心使气”,得出“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的结论。

“祥”与“强”围绕“赤子”而谈厚德而保持“赤子”本色,才能像赤子一样,“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才能像赤子一样,“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才能“终日号而不嗄”才能“精之至”“和之至”才能“明”这就是循道而行,这就是真“祥”,这就是真“强”。

说道“含德之厚”,像赤子一样,“蜂趸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正是第五十章所称道的“善摄生”。说道“未知牝牡之合而”“终日号而不嗄”“精之至”“和之至”,是“知常”,是“益生”,是“心使气”。此“心使气”之强是真强健,是“抟气致柔”的顽强,不是“刚强”之假强。“心使气”正是“驭气”“抟气致柔”(第十章)养性之道当然“益生”,当然“祥”。“心使气曰强”,即第三十三章中所讲“自胜者强”。“知和”是达到“心使气”的必要条件。“知常曰明”全篇两见,另一见在第十六章。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犹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此“益生”与“心使气”是自然而为,是天道。

由“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可以看出,《道德经》中的“德”是“纯天然”的,未经后天加工改造的品质,具有“朴”的特点。

赤子,红孩儿,初生之子,未经后天加工雕琢。老子用赤子来比喻深厚修养的境界,能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实饱满的状态,“和之至”是形容心灵凝聚和谐的状态,老子主张用这样的办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种伤害而免遭不幸。如果纵欲贪生,使气逞强,就会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