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验有何破解“短板”发展思路?
倡导低碳生活
改善民生品质
陈旭钦
当前,宁波发展面临着空间、要素、环境等瓶颈制约问题,从深圳经验中可学到哪些破解思路?“深圳注重低碳经济发展,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改善民生生活品质, 注重民生幸福城市建设,这给了我们许多精彩的答案和启示。”
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阎勤、研究二处处长沈小贤等专业人士在剖析深圳发展经验时称,“深圳只用30年时间,从南海边陲的一个小渔村,建成了当今世界瞩目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可以说是跨越发展的典范。而宁波选择深圳作为标杆城市,尽量借鉴其宝贵经验,拓宽视野,少走弯路,奋力起跳,争取高竿跨越。”
生态环境与深圳有差距
深圳在“十二五”规划中描绘的未来五年发展宏伟蓝图中,明确提出“率先建成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十二五”期间,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圳质量”建设,更加注重低碳经济发展。
事实上,从生态环境看,当前宁波与深圳的差距还较大。“十一五”期间,深圳I、II级空气质量平均天数为361.4天,高于宁波的325.4天,超出一个多月。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超过宁波7.5个百分点。深圳污水处理能力266.5万吨/日,是宁波的1.9倍。污水集中处理率88.8%,略高于宁波。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0%,超过宁波10.6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宁波的1/4。
据悉,去年深圳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为0.51吨标煤和20.3立方米,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1/10。可以说,深圳的GDP和工业经济总量都明显高于宁波,而其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都远远低于宁波,这说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是可以协调统一的。
对此,阎勤、沈小贤等认为,“深圳的答案是,在产业发展选择上,更加注重优化产业形态和组织形式,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总部经济、开放经济、知识经济等,从而获得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双赢。”
据了解,深圳为建设国家低碳城市,在“十二五”规划中又明确了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低碳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核算和考核体系,建立低碳产品认证和碳标识制度,探索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到2015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5%。实施天然气替代石油策略,开发利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推广绿色建筑,在新建公共建筑、市政工程实施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推广太阳能光热应用建筑1600万平方米。
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比例提高到15%左右,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引导企业开展低碳技术研发、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在节能与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核能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固碳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低碳生活事关你我
令人欣喜的是,我市在推进“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中,也特别注重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从两市“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看,宁波、深圳都基本处于同步发展态势。
据市发改委人士介绍,我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和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在公交车、出租车、集卡车等领域的推广使用。完善公众消费绿色产品补贴政策,推广节水器具、节能灯具和节能电器等,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的政府采购比例,在宁波营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发展低碳产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产业低碳化发展,逐步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产业结构。扶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实现消减碳排放、增强碳吸收、缩减碳足迹。提高天然气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形成低碳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随着低碳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低碳发展正在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民建宁波市委会课题组指出,当前,宁波城市低碳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亟待加快、建筑节能推进步伐缓慢、城市交通拥堵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等诸多挑战。低碳发展为宁波提供了赶超其他先进城市的机会。为此我市应及早采取措施,促进宁波城市低碳发展。
民生幸福民众所向
建设民生幸福城市,也是深圳“十二五”时期的重要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民生优先放在战略高度进行统筹。增进民生福祉,以人为本。深圳市委政研室人士称,“发加快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创造‘深圳质量’,提升发展能力的根本。”
深圳、宁波都以打造宜居城市为目标,民生品质在国内也都处于较高水平,各具特点。值得指出的是,宁波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间、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间的基础生活条件和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务差距还较大,而深圳已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从居民生活水平看,宁波与深圳基本相当,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去年,宁波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61元;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382元,略高于宁波;深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高于宁波17%;宁波市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2平方米,超过深圳3.6平方米。
从社会保障看,两市都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但深圳保障覆盖面高于宁波。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安置三大体系基本建立。去年,在各项社会保险中,深圳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超过宁波307.9万人、681.5万人、72.1万人、196.1万人。
每个城市未来发展走向如何?事关民生幸福。深圳在创造“深圳速度”过程中,也曾有过社会发展的“短板”。如今,阎勤、沈小贤等找到了答案,“深圳把改善民生当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多元投资,向市场要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等投资公共事业,政府‘花钱买公共服务’,解决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由此推动了跨越式发展。它有很多经验值得宁波借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