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你真的知道什么是高血压

(2012-10-29 11:48:33)
标签:

转载

超重和高血压往往会伴随出现,良好的体重控制管理能够对包括高血压在内的许多慢性疾病预防和调理产生积极作用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高血压http://s3/mw690/98a63ac7tcd059793bbb2&690

    大家现在都知道高血压这个病,但是真的知道怎样判断吗,看看现在的标准吧。

    目前我国采用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和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进行血压水平分类以上分类适用于男、女性,18岁以上任何年龄的成人。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和/或      

80-89

高血压:

140      和/或

9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和/或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和/或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和/或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将血压水平120-139/80-89mmHg定为正常高值,是根据我国流行病学查研究数据的结果确定。血压水平120-139/80-89mmHg的人群,10年后心血管风险比血压水平110/75mmHg的人群增加1倍以上;血压120-129/80-84mmHg和130-139/85-89mmHg的中年人群,10年后分别有45%和64%成为高血压患者。

注:收缩压为平时说的高压,舒张压为平时说的低压。

   自己在家监测血压时,要有很多的注意事项,看看你做到了几条吧  

1) 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

2) 家庭血压值一般低于诊室血压值,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³135/85mmHg,与诊室血压的140/90mmHg相对应。

3) 测量方案:一般情况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血压控制平稳者,可每周1天测量血压。对初诊高血压或血压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连续家庭测量血压7天(至少3天),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测量2-3遍,取后6天血压平均值作为参考值。

4)监测血压的时间及体位每天需要固定一致,以便更好的监测血压。

5) 最好能够详细记录每次测量血压的日期、时间以及所有血压数值,而不是只记录平均值。应尽可能向医生提供完整的血压记录。

6) 家庭血压监测是用来观察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数年间长期血压变异的情况,需要持之以恒,不可无规律进行,而失去监测的意义。

7) 对于精神高度焦虑患者,不建议自测血压。

 

  现在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了,而且秋冬季节是高血压并发症的高发季节,请大家注意保暖,避免温差过大,使血管急剧收缩,造成遗憾!

现在给大家推荐一道降压的菜肴:

http://www.chihao.com/data/uploads/2012/0907/10/300_504961eb2a60e.jpg   木耳娃娃菜

第1步:将木耳处理干净,用水泡发,撕成小朵。
第2步:用热水将木耳焯2-3min,焯好后的木耳过凉水后备用。
第3步:炒锅中倒入少许油,油温大约六成热时放入葱丝和姜片,稍微 煸炒至出香味后,然后放入娃娃菜,炒至菜叶变软。
第4步:菜叶变软后,放入焯好的木耳和生抽,翻炒2分钟,最后用盐和糖调味,出锅即可。

 温馨提示:木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脂肪胆固醇含量非常低,有软化血管的作用,建议老年人可以适量食用。

 

 

参考资料:

《高血压治疗指南》第三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主任委员 刘力生  2010年修订版

 

                                                                     营养师:耿天丽

                                                 QQ号:842404468

                                              邮箱:842404462@qq.com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