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是日本古老的文化都市,被日本国民视为“精神故乡”。奈良古称大和,是日本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大和民族”就源于此。公元710—794年,奈良县曾是日本的首都,称为“平城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和艺术中心。
2019年09月21日,我们乘车来到了奈良站。站在奈良公园附近,看见兴福寺五重塔。兴福寺作为古奈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于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兴福寺始于公元7世纪,寺内林立着中金堂、东金堂、北圆堂、南圆堂、五重塔、三重塔、大汤屋、大御堂、国宝馆等古老的建筑,充满了历史的沧桑之感。
奈良兴福寺为法相宗大本山,由日本豪族藤原氏创建,是藤原氏的家庙。公元669年,日本豪族藤原氏在今京都市内创立山阶寺,这便是兴福寺的前身。经过两次迁移,710年搬至今日所在的奈良市中心位置,并更名为兴福寺。历史上兴福寺因受到藤原氏和天皇的加护,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兴福寺五重塔是奈良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日本风光介绍靓丽的名片,你经常可以看到它风姿绰约的身影。寺内的五重塔,仅次于京都东寺五重塔的日本第二高的古塔,堪称奈良的象征。五重塔建于1426年的五重塔,塔高50.1米。五层重檐,飞檐远挑。底层设有须弥座,供奉四尊佛像,东南西北依次是药师如来、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弥勒佛,是日本重要的保护文物。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兴福寺朴实无华,就如大彻大悟的隐者,穿越了历史纷争、战争硝烟依然屹立在那里。它没有防御的壕沟,没有高堡围墙,与广阔的奈良公园连作一体,却依然保留着自己道行高深、不事张扬的恬淡朴素。
猿泽池是兴福寺旁的一座放生池。湖的四周修建有柳荫覆盖的游览路,沿着游览路散步,可以看见池中的鲤鱼和乌龟。猿泽池很有趣的“七不思议”:水不清澈、不混浊、不流入不流出、不生青蛙、不生藻类、鱼占七分而水占三分。五重塔优美倒影的水面里。相隔猿泽池眺望对面兴福寺的景观都是奈良最有代表性的风景,受到了旅游者的喜欢。
兴福寺五重塔
五重塔是奈良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张靓丽的名片。兴福寺五重塔是奈良的城市标志。

兴福寺最着名的五重塔为应永33年由光明皇后下令建造,依奈良时代样式重建,塔高51公尺,为古都奈良的象征,它是仅次于东寺五重塔的日本第二高木塔。

五重塔建造后曾6次遭火灾烧毁,
现存的是于公元1426年重建的。

东金堂和五重塔
东金堂
东金堂被指定为国宝,多次惨遭烧毁。始建于726年,是圣武天皇为皇后祈愿而建。现在的建筑为1915年重修,堂内安置有药师三尊像、文殊菩萨像、四天王像等国宝和重要文化财产。
南圆堂是一座六角攒顶的建筑
南圆堂最初为藤原冬嗣在813年所建,每年只有在10月17日这天才开放参观,向世人展示堂内收藏的康庆大师制作的不空羂索观音菩萨像、法相六祖坐像、四天王像等国宝文物。
北圆堂
北圆堂于1210年重建,是兴福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为追悼藤原不比等而建的北圆堂。这是一座和法隆寺梦殿相似的八角形建筑,不过,北圆堂的屋檐更高。堂内供奉了运庆晚年的雕刻杰作—活跃在印度的法相宗祖师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
三重塔初建于1143年,由崇德皇后主持建设。

现三重塔为镰仓时代重建。
中金堂
中金堂是全寺的中心,曾七度遭遇火患。2018年第八次重建工程竣工,时隔
301年后中金堂再次以原貌面世。中金堂的东西两侧,还另有两座大殿,分别为东金堂和西金堂(西金堂现已无存),三者形成独特的伽蓝布局,极具代表性。
堂内的阿弥陀如来像、以阿修罗像为代表的八部众像、十大弟子像、金刚力士像、天灯鬼、龙灯鬼像等佛像,为游客们感受天平文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中金堂大门关闭,我们没有机会走入参观。
鹿是奈良的象征,也是神灵。
寺内几头小鹿悠闲的散着步。
猿泽池是兴福寺旁的一座放生池。湖的四周修建有柳荫覆盖的游览路,沿着游览路散步,可以看见池中的鲤鱼和乌龟。
猿泽池五重塔优美倒影的水面里。相隔猿泽池眺望对面兴福寺的景观都是奈良最有代表性的风景,受到了旅游者的喜欢。
奈良街头小景
奈良街头小景
奈良街头小景
奈良街头小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