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青花“葵已秋月”款山水图瓶、景德镇窑青花山石花卉纹盖碗、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纹梅瓶。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早已妇孺皆知,小学语文课本乃至远播海外,假如有人告诉你,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你会怎么想?中国科技馆展览重新定义四大发明。此次重新定义的新“四大发明”——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首次集体亮相。
“世界交给中国16天,中国还给世界5000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举办这样一个来自全国的文物瑰宝展,向世界朋友弘扬华夏文化,增进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有着重要意义。有一位日本访问学者。“他从进馆之后,整整一天都跪在地上,一件件地研究,尽管只能说‘非常好,我喜欢’这样简单的中文,但那种认真的劲头,让人难忘。”
中国科技馆与“鸟巢”南北相对,遥相互应。二次免费参观中国科技馆新馆,见到“司母戊鼎”、“曾侯乙尊盘”、“萧何追韩信图梅瓶”等耳熟能详,但又难得一睹真容的珍贵文物,兴奋之余蹦起来留影纪念。
中国科技馆老馆门前。
中国科技馆新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宋代 (
此2张照片网上下载 )
器形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
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
2011年7月4日上午,故宫博物院一女研究生在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
网友在微博上将此事曝光后,立即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操作的科研人员输入数值出现问题,导致仪器内的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使瓷器受到挤压被损坏.
专家:修补后文物等级下降,称故宫受损瓷器价值至少数千万.五大名窑中,汝窑和哥窑的存世量最少,而宋代哥窑的存世量更是非常稀少。原北大资源文物学院院长,知名文物鉴定专家李彦君称,哥窑瓷器在国内留存数量有限,故宫哥窑藏品也不过十多件。
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在文物定级中被定为“一级乙”。“瓷器中最难修复的就是哥窑。”李彦君说,由于哥窑有天然开片的纹,开片深入胎骨,就算回炉再烧,都无法形成原样的纹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修复的。因此,即使修复后这件被损的瓷盘也不会再是一级文物了。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纹梅瓶
元代后期(公元
14世纪中期)
原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东善桥乡观音山沐英墓陪葬品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我站在展品前长时间驻足,欣赏一件件稀世国宝,惊赞我国古代先人们的聪明才智与精湛技术,对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发明与创造深感自豪
。两次机缘见到这只价值连城的青花瓶,它号称中国瓷器三绝之一。它经历盗墓,被贩卖,被专家用10根金条买回的坎坷经历。听说南京市博物馆深藏在库中,有些人很惊奇认为这只镇馆之宝从未离开故土南京。此次展览上,因为专家对一件来自扬州的青花瓷存在争议,藏品最终没有出现在展览上。这次展览的一个原则就是,所有展品都是实物,所有展品都不能存在任何争议。
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有着极为独特的青花纹饰,体现了极高的烧制水平。梅瓶是明代高等级墓葬随葬品,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这种随葬品。这件瓷器于1959年出土于南京江宁县观音山明朝开国功臣沐英墓。此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径为13厘米,而口径仅为5.5厘米。小口、丰肩、斜腹、敛胫、平底,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雍容华贵,给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绘的青花纹饰层次多样,非常之独特。
元代“青花”存世稀少,国内只有100余件,价值难以估量。2005年,“鬼谷下山图”瓷罐拍出了1568.8万英镑(大约相当于2.6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而“萧何月下追韩信”,瓷胎质地、青花发色,都更胜一筹,且所绘人物情节逼真传神。而且像这样的青花梅瓶全世界只有三件,另两件已流传到国外,而且尺寸比这件小,釉色、纹饰也不及这件精美。目前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系该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瓷器三绝之一。
整件器物造型端庄、稳重,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苍翠浓艳,而瓶中所绘人物的生动神情尤其精彩: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踌躇不定、老艄公持浆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而空白处则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梅瓶不仅纹饰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洁净润泽,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富有层次感,加之遒劲的拓抹绘瓷笔法,使画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发着美器的光泽。堪称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
宣德 青花 景德镇窑青花五彩鸳鸯莲池纹高足碗
明宣德(1426—1435年)
西藏自治区萨迦寺藏
你知道这只碗的价钱吗?2008年听说是4个亿。第二次和它相遇,我静静地站在玻璃外看着它,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听说之所以保存下来是:古时西藏路途遥远,避开了战乱和社会动荡。萨迦寺专人保管。它是供奉佛骨舍利用的,每五年或十年才拿出来一次,它是西藏自治区萨迦寺珍藏的珍宝之物,就是寺里的僧人都没有见过它。我对萨迦寺的僧人完好保存近600年表示尊重和敬意,慈悲大度,公德无量。
1985年在西藏地区发现了两件极为珍贵罕见的传世品——宣德御窑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这个重要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就目前所知是仅存的两件实物(另一件好像没有高足)。)这项发现解决了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宣窑五彩”并非子虚。这两件青花五彩碗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在局部纹饰上采用了斗彩工艺,这就把斗彩的发明从成化提前到宣德。从而对宣德时期彩瓷的成就也应重新予以评价
此碗是迄今发现景德镇窑明青花五彩瓷器中烧制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作品。
器作敞口,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微闪青。内外均绘青花五彩图案,主体纹样为腹部的鸳鸯莲池纹,红彩为莲,绿彩为荷,两对戏水鸳鸯用红、绿、赭彩及青花勾画、涂绘,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外口沿绘青花云龙五条。圈足外沿绘青花海水一周。内口沿书青花藏文一周,文字内容为“书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书夜吉祥、三宝吉祥”。底书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
此碗之前被借展时,借展方将碗外一层黑油似的物质洗净后送还,结果被萨迦寺拒收。原来,黑油是僧人用来作为防伪的标志。本次借展,萨迦寺仍在碗底加上了火漆手指印的“防伪标”。
清雍正 景德镇窑珐琅彩黄地云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高5厘米
口径10厘米
足径4厘米
雍正珐琅彩瓷器多绘花鸟、花卉或山水纹,散发着浓厚的文入画气息。像此碗描绘云龙纹者极少见,弥足珍贵。碗撇口,深弧壁,瘦底,圈足。里施白釉,光素无纹饰。外壁以浅黄釉为地,绘赭黄色双龙戏珠及祥云、海水纹。足内施白釉,署蓝料彩双方栏“雍正年制”四字宋体书款。
景德镇窑天蓝釉琵琶式尊
清康熙
高18.7厘米 口径6厘米 足径7.4厘米
故宫博物院
景德镇窑天蓝釉琵琶式尊——“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颜色,天空一般的蓝。 尊唇口,直颈,垂腹,浅圈足。因形似琵琶,故称“琵琶尊”。通体施天蓝釉,足内施白釉,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龙泉窑青釉贴花葫芦瓶、龙泉窑青釉贯耳瓶、哥窑鱼耳炉、哥窑葵口碗、官窑青釉圆洗
龙泉窑青釉贴花葫芦瓶
宋末元初 (
公元1271年——1368年)
山西大同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口径3.2,底径7.6,高25厘米。上腹部贴两朵折枝菊花,下腹部贴四组缠枝牡丹。
龙泉窑青釉贯耳瓶
南宋(公元12-13世纪)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窑藏出土
高31.1,口径4.9cm
遂宁市博物馆藏
贯耳瓶原为商周青铜礼器中“投礼”之用器,宋代崇尚商周礼制,遂成为官窑、龙泉窑中常见的器形。此瓶胎灰白致密,施豆青釉,肥厚润泽,制作精细,是南宋晚期龙泉窑中的珍品。
官窑青釉圆洗
南宋(公元12—13世纪)
高6.4,口径22.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造型端庄典雅。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此洗之外底:
修内遗来六百年,
喜他脆器尚完全。况非髻垦不入市, 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
由来君道重盂圆。细纹如拟冰之裂, 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景德镇窑胭脂红釉瓶
清乾隆
(公元1736年——1735年)
故宫博物院藏
胭脂红釉多施于小件器物,像这件较大的胭脂红釉器较为少见。故宫博物院藏,高18.5厘米
口径2.3厘米 足径6.3厘米.瓶口内敛呈蒜头状,细长颈,垂腹,圈足外撇。瓶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施胭脂红釉,釉面匀净。釉料中含有万分之一的金粉,所以色如胭脂。圈足内施松石绿釉,中心留白处有红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景德镇窑仿铜釉觚
景德镇窑金釉碗
清乾隆
(公元1736年——1795年)
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仿铜釉觚,看着就像一件青铜器,可它是瓷器。瓷器的烧制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景德镇窑金釉碗,清康熙创新产品。釉料里有金粉,抛光用玛瑙。
景德镇窑金釉碗
清康熙 (
公元1662年——1722年 )上海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明永乐年间
高24.8cm,口径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
定窑白釉印花龙纹盘
金 (公元1115年——1234年)
上海博物院藏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这件定窑盘胎体匀薄,釉色白中微微闪黄,外壁有定窑瓷上常见的"泪痕"特征,口沿包镶铜边;盘内印云龙纹,印纹十分清晰,代表了宋代瓷器印花工艺的最高水平,是定窑中最精美的瓷器之一。

钧窑鼓钉三足洗
北宋(公元960—1127年)
故宫博物院藏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敞口,浅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装饰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通体内外施釉,内施天蓝色釉,青中泛白;外为玫瑰紫色釉,蓝中泛紫,绚丽夺目。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字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鼓钉洗是钧窑瓷器中常见的造型品种,这种富于装饰性的器物配以如意头形足活泼轻巧,匠心独具。此为宋代宫廷陈设用瓷。
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钧窑瓷器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盛誉
汝窑青釉圆洗
北宋晚期(公元11世纪末—12世纪初) 高4,口径18.5cm
故宫博物院藏
洗敞口,浅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体施淡天青色釉,釉色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烧钉痕,并有镌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认为是此洗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精于鉴古的乾隆皇帝曾将自己所喜爱的古董划分等级,一些器物上留下了当时镌刻的“甲”、“乙”、“丙”、“丁”等标志。在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窑瓷器上,还有镌刻“蔡”、“寿成殿皇后阁”等铭文的,一般认为是宋代所刻。“蔡”字当与宋徽宗的宠臣蔡京有关,“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宫殿名。
文献记载汝窑用玛瑙作釉的原料,其实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玛瑙的加入对釉的性质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只能说明烧造宫廷用瓷之不惜工本。“冰裂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是鉴别真假汝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台北故宫藏有北宋汝窑椭圆洗。
哥窑鱼耳炉
南宋(公元13世纪)
高8,口径12.5,足径9.2cm
故宫博物院藏
直口外撇,鼓腹,圈足,两侧各有一鱼形耳。釉色光泽,釉面布满大小不一的“金丝铁线”,内底和足底各有六个支烧痕迹。哥窑的特别就是开片,可以记住几句术语: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金丝铁线。哥窑的鉴赏,以“小器大开片,大器小开片”为美。明《格古要论》有这样的话:“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说的也是对开片的鉴赏。据说,很多哥窑,在买回家去后多年,还可以在夜里听到噼噼啪啪的崩裂声呢!
宋五大名窑就不用说了吧。哥窑, 据说是一对章氏兄弟中的哥哥章生一创烧,弟弟章生二主的龙泉窑 ,也叫弟窑。这件器物是故宫珍藏,据说还有件更好的,但是故宫没舍得外借。小炉不大,但其密覆的开片具有哥窑的最美特征。称为重器,并不为过。

德化窑“何朝宗”款达摩瓷塑立像
明晚期(公元16世纪)
高43cm
故宫博物院藏
始于宋代的德化窑,到了明代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瓷胎致密,含钾较高而具有较好的透光性,釉色纯白,色泽光润如凝脂,在光照下隐约呈现乳白或粉红,有“象牙白”、“鹅绒白”之称。德化窑以瓷塑见长,特别是有“何朝宗”款的更为难得。何朝宗为明代晚期著名瓷塑家久负盛名。
达摩像是德化瓷塑的代表作。达摩出生于南天竺,是佛教禅宗的创始人,自古有达摩一叶渡海的传说。这件达摩像身披袈裟,立于汹涌的波涛之上,前额宽阔,眉头紧锁,双目俯视,满脸虬须,双手合抱于袖中,衣褶旋回,线纹飘逸流畅。背部有”侯朝宗“阴文葫芦形印款。刻划精细,雕工高超,神情兼备,栩栩如生。
唐代法门寺秘色瓷八棱净瓶
唐咸通15年(公元874年)
高21.5,口径2.2cm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瓷器。这种瓷器是越窑创烧的。在学术界此消彼长的争论声中,时光已经流逝了近半个世纪。步入80年代,
直至1987年4月,山西扶风法门寺宝塔倒塌露出法门寺地宫,抢救发掘见到16件极尽精美的越窑青瓷,塔下埋藏的衣物帐的碑上清楚地看到一行字:“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碟)子共六枚。
终于解开了长久以来的谜团。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千峰翠色”正是晚唐、五代时期越窑秘色瓷釉色的特点。八棱瓶造型简洁挺拔,釉色青绿莹润。秘色瓷的烧造由于使用了用釉密封的瓷质匣钵,更好地控制烧成气氛,使得釉面青翠透亮,如薄冰上的青云,秋水上的碧波,美不胜收。
唐代长沙窑铜红变釉执壶
长沙博物馆藏
1964年长沙市文化局曾组织了重点挖掘。在近两千件长沙窑器物中获得了数件铜红釉器物。现代科技史告诉我们,铜在低温氧化焰中方显绿色,在高温还原焰氛围中形成红色。对古人来讲,这是经验中的绝唱。直到明洪武和宣德两朝才烧制成极为成功的釉里红艺术品,这耗费了多少代艺人的心血,让人嗟叹之余,感慨万千。
此壶有残口。我外行看它,色彩很漂亮,铜红变釉,我看有点铜绿变釉。
越窑青瓷羊
三国(公元3世纪)
高25cm,长30.5cm
南京清凉山三国吴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羊整体作卧状,身躯肥壮,昂首张口。全身装饰划纹、圆点纹和卷曲纹,两肋有羽翼纹。羊头上有一圆孔,可用来插物。从实用和形态看,凡羊形、狮形一类背上有孔的器物,作烛台的可能性较大。
均窑“乙酉年”款贴花龙纹炉
元“乙酉年”( 公元1309年 )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
钧窑是北方地区的重要瓷窑。元代仍以烧窑变的乳浊釉为主。元代所烧器物以碗为大宗,此外有罐、连坐瓶、炉、盆、盘等。钧窑向以月白、天蓝釉上饰以紫红斑最为精美。钧窑器物多采用多次施釉,故其特点是釉层较厚,不利于表现纹饰。但钧窑制瓷工匠还是尝试用其它方法来装饰瓷器,如元代采用贴花、堆塑装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出土一件钧窑炉,器身高42.7厘米,口径25.5厘米,四方形双耳,颈部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铭文,己酉当为元代中期至大二年(1309年),颈部堆贴似龙样的纹饰。
青瓷对书佣
西晋(公元265~316年)
高17.2cm
1985年湖南省长沙市金盆岭9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俑是随葬冥器,由人殉葬的习俗演变而来。俑由各种质材制成,多见陶俑、木俑。这件对书俑是较早的瓷质俑,又出土于西晋纪年墓中,尤为难得的是,这是迄今所见唯一的对书俑。
两佣相对而坐,中间置书案,案上有笔、砚、简册及手提箱,一人手执版,另一人执笔在版上书写,是当时以简作书的真实写照。
晋以前文献皆抄于简牍和帛之上。为避免在抄写过程中出现错误,古人非常重视校对工作。当时校书既有一人校,也有二人对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为雠。”因此这件对书佣也被称为校雠佣。校对时一旦发现错误,便用刮刀将简牍上的字刮掉,重新填写,案上笔、砚就是为重新填写而备置的。

清同治时期皇家餐具
在展厅的一角,摆放着皇家用餐专用餐。精美的瓷盘、瓷碗、盆盆罐罐一桌子,皇上吃饭够繁缛复杂的,餐具也是很讲究的。据说单烧制这种瓷器的瓷土,需要经过“沉腐”这道工序,就是将待用的制瓷泥土在四、五个池子里反复翻搅,从而去掉杂质,让泥土变得纯净,仅这道工序就需要3年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