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又一代
(2024-12-21 08:26:18)
标签:
文化 |
文/陈涟华
应小海螺之邀,我去观摩协会舞蹈队的排练。小海螺就像民间传说中的田螺姑娘,是个热心人。我是一起练“佳木斯健身操”的队友。不久我报名参加协会——加拿大安大略省万锦市友乐天地长者协会。
协会是十年前一群在维多利亚广场公园练太极的中国老头老太太发起成立的,他们还在政府注了册。协会的宗旨就是遵守加拿大法律,超越政治和宗教信仰,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只要在协会登个记,每年交10元会费,就是会员了。加入很简单,退出也简单:不交会费,长期不参加活动,就属自动退会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滚雪球似的现在已经有了近200名注册会员。会员以华裔为主,也有一些乌克兰、阿拉伯裔老头老太太。
协会也有官儿:会长、副会长、财务···都是义工,没有一分钱工资。
当地政府对他们很支持:不仅出资为他们请来专职美术老师,还资助协会美术班出版了一本名为《逐梦星空》的画册。他们中有些人是到了加拿大后才开始正儿八经开始学画画。现在看到自己的画儿成了作品,其惊喜是不言而喻的。
协会舞蹈队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邀约不断。他们这次排练情景剧“沪语上海遥”。排练地在安稳、国华夫妇家的地下室。上下3层,产证面积300多平米。在上海,妥妥的豪宅,在加拿大,司空见惯。他们在上海是普通的平头百姓,新房是他们到了加拿大后才申请贷款购置的。政府对这些为家庭团聚而来加拿大的新移民无房户很友善:首付很少,期限很长:30年。
排练自然会给他们家带来许多麻烦。一切免费。他们还乐此不疲:“只要大家开心就好。”
“沪语上海遥”最近很火:播放量过亿,在上海更是家喻户晓。“我家住上海,一代又一代”。词作者将“黄浦江”“石库门”“西装旗袍”“大饼油条”这些上海元素揉进歌里。原唱林宝又是个上海女孩,低吟浅唱,娓娓道来。穿越沧桑岁月,唱尽沪上风光。“上海遥”对我们这些移居海外的“老上海”而言,别有一番滋味。
“上海遥”由安稳导演。他多才多艺,协会的很多活动都是他导演。他出身书香门第,历史的原因,他小学毕业连中学都不敢考,才13岁就进厂半工半读。他的能拉会唱全仰仗他的自学成才。
参加排练的15人,就有4对伉俪。在家里,他们琴瑟和鸣;上舞台,更是夫唱妇随。安稳是导演兼唱男声,老伴国华是沿街叫卖“栀子花,白兰花”;
陆燕扮演旗袍女,丈夫张忠是手艺人:“削刀——磨剪刀”;
戴仁通夫妇扮演一对衣着西装旗袍、跳着慢四交谊舞的上海有钱人。他们是本色出演:他们出身商贾人家。八十年代漂洋过海,先非洲,后南美,他们成了老板。他们最得意的不是自己的打拼成功,而是儿子的懂事:九十年代儿子在美国纽约攻读硕士,毕业后来到他们身边。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儿子一天要打三份工。十几年后家里有了财富自由,于是移居加拿大。巧了,他儿子和我竟是校友——我们都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
加飘夫妇的角色是走街串巷的小贩。夫人徐跃丽唱的是甜糯的小调:“笃笃笃买糖粥,三斤葡萄四斤壳”;丈夫的叫卖气吞山河:“棕绑修伐,藤绑修伐”。
家里没人照看,他们将第三代带到排练场。出生才15个月的孙子山大,还穿着尿不湿,他对大人们的排练不感兴趣,他关心的是如何从那只靠墙角的纸房子里爬进爬出;姐姐Ella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她4岁,是个芭蕾女。
隔代亲:在爷爷眼里,孙子孙女永远是最棒的。加飘一本正经提议:“下次演出,可以带他们一起去。他们是我们的下一代,符合剧情——一代又一代。”
他的提议给我提了一个醒:以后爷爷奶奶们的排练、演出都可以带孩子们一起去。虽然这些孩子都是龙的传人,但他们是加拿大公民,入乡随俗,英语成了他们的母语。我们当前应该做的就是让我们的孩子们多接触类似“上海遥”这样的中国文化元素。耳濡目染——文化需要传承,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