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和纳福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连日来,铺天盖地般的祝福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也记不得有多少亲朋好友,发来衷心的祝福。
祝福词最多的是:龙年大吉、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这些祝福词非得带有龙的气息或色彩不可,不如此,就不能表达出人们对龙年的热切期盼和倾情庆贺。
上海的市民出于对龙的喜爱,还在全城寻龙赞龙,打卡新春祝福。有人早早地做好攻略,把近期沪上火爆的带龙字的打卡地“一网打尽”。有人钻进博物馆,徜徉在龙文化的海洋中,领略龙的神髓和精深。有人别出心裁,精心设计了City Walk(城市漫步)的“龙形地图”,指引人们游走在龙道龙街上.......。上海各个地区、各个热门景点或著名商圈也卷了起来,以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龙装点着街头巷尾、广场苑地,整个上海好像都是龙的世界。让我这个七五老翁借助电视看得目瞪口呆、大为吃惊,什么时候,上海竟然成了飞龙腾舞的家园了。
要说今年春节人气最旺的地方,豫园灯会肯定是其中之一。从鱼群摇曳、浪卷云舒,观看亭台楼阁间的“一夜鱼龙舞”开始,到中心广场上形态各异、飞跃共舞于浪花中的华夏之龙,再到九曲桥旁仙气飘飘、眉眼微笑的“灵龙”,吸引着前来拍照留影的游客络绎不绝,摩肩接踵,洋溢着新春的喜悦。
亲临现场观看豫园灯会的实景,比在网络上、荧屏上看得更加清晰,更有实感。可以看到一根根龙须、一片片龙鳞,每一条龙都颇具动势,活灵活现,宛在眼前,栩栩如生。
在重庆南路复兴中路口、思南公馆的龙年迎新装置宛如一只中国传统的瓷瓶,粉绿配色既彰显传统底蕴,又美得颇具活力。一位游客夸赞:龙在十二生肖中具有特殊地位,看到这些脱胎于传统文化元素的龙,便心生欢喜。从某种那个意义上,龙也可以说是中国人一种“血脉觉醒。”因为,中国人素来把自己当作龙的传人。
除了中华传统元素之外,还有不少蕴含独特海派风情的龙。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展出了与龙有关的藏品,主题为“齐乐龙龙”,谐音“其乐融融”。共计展出了六十余件与龙相关的馆藏文物,从龙的历史、器物类别、纹饰质地等方面展示了文物上龙的形象和青浦历史上与龙关联的内容。
还有些人另辟蹊径,干脆用自己的足迹在城市里“踏龙”、“寻龙”、“画龙”。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热爱徒步、跑步的户外运动者分享他们的“龙形地图”:有沿着苏州河蜿蜒的“龙身”行进的,也有串起外滩、东方明珠、人民广场等知名地标的路线骑行的,其中,一条总长二十二公里的线路尤其瞩目,从静安区汉中路地铁站开始,沿苏州河行进,最高的“龙角”可到达虹口区海宁路,最远的“龙爪”可接近中心城区的人民广场。
说了祝福,还应该说说纳福。其具体释义有三:其一为,享受福分,通常说的是老人。其二为,迎祥得福。其三为,指享福。
纳福一词,出自《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当营卫帝室,蠲邪纳福。”蠲,音juan,阴平声。释义一为,减免、免除。二为,洁净。三为,积存(多见于早期白话。四为,光明)。纳福,后多用为问候祝颂之辞。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清末讽刺谴责作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且说傅二棒锤,先前靠著老人家的余荫,只在家中纳福,不想出来做官。”现代著名戏剧家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偶尔出门做官,补过几次缺,都不久就重回到北平闭门纳福。”
2024年2月12日15时0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