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油条

(2024-01-28 08:51:07)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油条,一个十分普通名词,为世人所熟知。它是一种古老的面食,长条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韧劲,属于中国传统的早点之一。

油条,中文又称:馃子、油炸鬼、油馍、半焦馃子、炸秦桧等。上海地区人们的早餐经常是吃食大饼、油条、粢饭和豆浆四大金刚。

《宋史》记载,南宋时,秦桧迫害岳飞,民间通过炸制一种类似油条的面制食品(炸秦桧)来表达愤怒。类似的油炸面食,其起源远远早于唐代以前,但,具体时间已不能得到确切的考证了。

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这种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齐民要术》曰:“细环饼,一名寒具,翠美”。中唐时期,诗人刘禹锡在《佳话》中,也提及寒具。南宋时期诗话作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提到:东坡于饮食,作诗赋以写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赋》《豆粥诗》是也。又《寒具诗》云:“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寒具乃捻头也,出自刘禹锡《佳话》。”然而,这种叫“寒具”的食物应该形似女子佩戴的缠臂金,类似馓子,并非油条。油条应是南宋以后对油炸面食的又一创新。

油条

油条的叫法,各地不一。山西称之为“麻叶”;东北和华北很多地区称之为“馃子”;安徽一些地区称之为“油馍”;广州及周边地区称之为“油炸鬼”;广东潮汕等地区称之为“油炸果”;浙江地区有“天罗筋”的叫法(天罗即丝瓜、老丝瓜干燥后,剥去壳,会留下丝瓜筋,其形状与油条极像,遂称之为天罗筋)

油条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发面,即用鲜酵母或老面(酵面)与面粉一起加水拌和,使面团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适量的纯碱、食盐,再加以搓揉。然后,切成厚一厘米、长十厘米左右的条状物,把每两条上下叠好,用狭窄木条在中间压一下,旋转后,拉长。放入热油锅里煎炸,使之膨胀成一根又松、又脆、又黄、又香的油条。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酵母菌在面团里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泌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淀粉变成葡萄糖,又由葡萄糖变成乙醇,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还会形成一些有机酸,在这些有机酸与乙醇的共同作用下,生成了有香味的脂类。

反应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产生许多小孔,并且使之膨胀起来。有机酸的存在,就让面团有了酸味,加入纯碱,就是要把多余的有机酸中和掉,并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进一步膨胀起来;同时,纯碱溶于水,发生水解;后经热油锅煎炸;由于有二氧化碳的生成,使炸出的油条更加润滑疏松。

油条是否能炸得又松、又脆、又黄、又香,制作要领是:每两条上下叠好,用竹筷在中间压一下;不能压得太紧,以免两条面块的边缘粘连在一起,两条面块的边缘绝对不能粘结;但也不能压得太轻,要保证油条在炸的时候,两条不分离地旋转,就是为了保证达到上述的要求。同时,在炸的过程中,油条容易滚动散裂。双手轻捏两头时,应将两头的中间轻轻捏紧,在炸的时候两条也不能分离。

油条在吃法上,南北两地也有所不同。著名文化人梁实秋,几乎天天吃烧饼油条,他在《雅舍谈吃》中说道:“说来奇怪,我对于烧饼油条从无反感,天天吃也不厌,我清早起来,就有一大簸箩烧饼油鬼在桌上等着我。”梁实秋还曾经写过上海人招待他用早餐,是白米泡饭,并将油条切成小段,蘸着酱油吃。他很是奇怪,为什么上海人这么小气,吃油条还要切成小段,并将这些经历写进了文章,大加揶揄。其实,这只不过是南北地区油条的吃法不同而已,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却不料引来梁实秋先生的不解和异议,发了一大通议论。

在上海话里,人们常常用油条来形容那些处世经验丰富且行为圆滑、为人狡诈的人,这种用法带有相当的贬义,暗示这些人可能不够真诚或者不够厚道。此外,油条也时常被人加上前缀老字,成为老油条。那就更加难听了,说的是那些混腔势、下三滥之人,他们整天不务正业,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浑水摸鱼,不受领导和同事的待见,人们往往避之以远,生怕沾染上污浊和秽气。

20241287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世故
后一篇:大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