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地域歧视”的上海人

(2024-01-25 22:13:10)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一次,有着台独色彩的台湾省女作家龙应台采访上海作家胡展奋时,说道,你一点也不像上海人。胡展奋先生听后,内心忿忿然,没有直接回击,却不欢而散。

被一些上海人说成“台巴子”的台湾省人一向自我感觉甚好,总认为自己高上中国大陆人一等。实际上,在中国大陆人特别是上海人的眼里,台湾省人并没有高人一等的这一说。

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比较台湾省来说有些落后,特别是人均GDP的差距更是过大。因此,一些台湾省人自诩优越,瞧不起中国大陆人。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中国大陆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腾飞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连漂亮国也不得不放下身段,与中国大陆贸易交往了。尽管中国大陆的人均GDP仍然不能与台湾省相比,但是,整体的经济总量和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台湾被远远地甩在后边了。而上海的经济发展也不落于人后,处于大陆各省市的前列。2023年上海的GDP总量已经超过4.7万亿元,位列中国大陆各大都市的第一名。

被“地域歧视”的上海人

然而,奇怪的是,中国大陆的一些地方的人,对于上海人却有着根深蒂固的成见。他们把上海人视作异类,对上海人的评价并不好,他们认为上海人过于注重物质生活,缺乏人情味。在与上海人的交往中,他们感到上海人对待朋友和亲人时较为冷漠和疏离,谈生意时比较注重契约法律规则。特别是电视连续剧《渴望》中的王沪生形象的塑造,让上海人名声扫地,颜面俱失。此外,上海人对于地域的自豪感也让一些外地人感到不舒服。在与上海人交流时,他们常常感到上海人对自己的地方和文化态度不够尊重。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对于上海人的这类恶评和丑化,人们当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作认真细致的分析。

上海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是远东第一大城市,被日本人说成是“魔都”。当时的上海就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处处充塞着摩登和时尚,但又不乏传统和继承,两者做到了很好地结合和统一。上海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城市。江南吴语文化和全国各地带来的移民文化,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包容下,产生了上海的海派文化。石库门、弄堂、“万国建筑群”等地标性建筑,留给新老上海人以不可磨灭的记忆。外滩、豫园、东上海是上海的重要旅游景点,沪剧、越剧、独角戏为上海的文化添砖加瓦。上海的特色小吃、浓油赤酱的本帮菜以及各式各样的菜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上海是那么的独特和别致,叫人如何不喜欢。

上海的市民也是上海的生动写照,上海人的精明,上海男人的温柔体贴,上海女人的粘、嗲,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电视连续剧《繁花》的热播,进一步唱响了沪语文化和上海风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的土地上与在这里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人,与这块土地一起发展和律动,他们有着上海及其上海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用最便捷的方法迅速地融入了大上海,并获得了最大的成功和最佳的利益。

到了上海,一定会被上海纷繁复杂的道路吓得一跳。上海不像都城北京的道路那样方方正正。上海的道路就像一张蜘蛛网,一不小心,便会迷失方向。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喜欢上海的道路。上海的道路有着它的独特意义和悠久历史。比如新华路就是一条梧桐大道,花园别墅隐藏在浓浓的树阴之中,充满着宁静和温馨。南京路这一条经过沧桑巨变却依旧繁华的街道,历史给予它别致的韵味。走在上海的马路上,无法不被它吸引,上海真的让人喜欢让人赞。

喜欢上海的理由自有千千万万,每个人对上海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诠释,在上海的人们却有着自己的触动和理由。上海给了每个人不同的感受和记忆,对于如此独特而有魅力的城市,人们只能说一声:“上海,我喜欢你!”

某些外地人经常以莫须有的罪名妖魔化上海及上海人,以另一种“地域歧视”对待上海及上海人,说什么上海人小气和狭隘,精明不高明。争斤论两,锱铢必较。

实际上,上海人长期生活在相当逼仄的弄堂、石库门房子、甚至亭子间里。一处小小的空间就居住着七十二家房客。就像电影《乌鸦与麻雀》里刻画的那样,人挤人,户挨户,你叫上海人怎么生活得宽宽敞敞的,悠悠哉哉的。那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鸽子笼里住人家,凑乎着过呗。

中国江浙一带的南方人,特别是上海人聪明灵活,性情温和,善于处世。爱听缠绵优雅的戏曲,如越剧、沪剧、甬剧、评弹等。爱吃大米,如泡饭、白米粥、盖浇饭等。爱吃甜糯的食物,如排骨年糕、汤圆、糕团等。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江南富庶的城镇商埠,历来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处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经济后发,勃勃兴起,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容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江浙一带的数以千万计的百姓,他们到了上海自由地生活和充分地发展,日子大多过得有滋有味,非常和美。所以,上海的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均来自江浙一带。我家也是由父辈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移民至沪上的,从此,父母养育的我们及我们的后代便成为上海市民了。

202412511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孤檠
后一篇:年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