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2>4+4”说开去

标签:
文化 |
文/沈 栖
倘若纯粹按数理分析和测定,“6+2”和“4+4”是同值的。那么,何以会出现“6+2>4+4”的现象呢?在兹不妨列举一则颇有趣味的轶闻——
连接北加利福尼亚与旧金山半岛的金门大桥,车道设计为传统的4+4,堵车厉害。倘若建造第二座大桥,耗资巨大,当地政府决定拿出1000万美元向社会征集解决方案。最终一个年轻人的方案得到政府的认可,即将4+4改为6+2:上午上班时向南的车道为6,向北的车道为2,下班高峰则相反。困扰多时的大桥堵车问题迎刃而解。“6+2>4+4”,看似吊诡,实为聪慧。这位年轻人的聪慧就体现在:换个角度看问题,在总体数值不变的前提下,选择了最佳方案。
大千世界,本身就是无奇不有,差别殊迥,更何况每个人眼里的世界几无划一的模式和刻板的图景,这除了人的境界见识各异、感受况味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看问题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种看问题的角度不独局限于看山观峰。
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看它的角度。无论是个人还是族群,鉴于立场不同、环境不同,很难真切了解别人、别族的感受。换个角度,你会发现,你不是这个世界的主角,每个人或每个族群都经历着不同的故事,都有着各自的对事物的体认和处置。如南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至今依然保持一种仪式:当族里某人犯错,族人会让其站在村落中央以示惩戒。接着是整个部落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按年序,每个人分别告诉这个犯错者曾经做过的善事。“赞美”结束,族人载歌载舞,庆贺犯错者的重生。如此对犯错者的角度转换,“赞美”也许比单纯的“严惩”更有实效。
换个角度看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换位思考。看问题尽量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处理事情学会多换个角度,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就能保持平常之心、善待之意。德国已故艺术家马丁·基彭贝尔格的珍贵艺术品——装有白色粉末的黑盆珍藏在多特蒙德博物馆内。它被固定在一个高约2.5米的木架上,盆里的白色物质体现的是从屋顶滴落下来的液体,整个作品的主题是“当屋顶开始滴漏时”。新聘的清洁工约翰娜在打扫展区卫生时看到了被“弄脏”的黑盆,于是非常认真地用抹布将盆里的白色粉末擦去。这一擦便损失80万欧元。谁之错?馆长维滕格尔作出换位思考,他在记者发布会上声明:这笔费用全部由博物馆支付;除了将打扫展馆卫生时该注意的事项传达给她之外,我们不会追究她的任何责任。何以故?馆长认为:“每个人看待艺术品的眼光不同。在清洁工眼里,这个盆仅仅是一件需要打扫的物品。失误是由于我们内部管理不当而发生的,因为我们在招聘她后还没来得及交代更多细节。所以,责任不在清洁工。”
不同角度看问题,旨在选择一个最佳的结果。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某个方案暂显优势,也不要急于“一锤定音”,恰恰相反,亟需尝试互换角度或许沟通会更顺畅,更易达成共识,多视角看问题或许会更成熟。我国水稻研究所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曾经有人创举:在泡沫塑料板上开孔,在孔中插植稻秧,然后把塑料板漂在水面上,试种成功后产量有所提升。正当一些人为此沾沾自喜时,我国著名农史学家游修龄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在生态学家眼里,这就显得很荒谬了。因为湖泊是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水面要是被泡沫塑料板填满了,水里的氧气和养分都被水稻吸收了,会导致别的水生动植物死亡。”他的视角对接着“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的理念。由此这个创举戛然而止。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价值观,因此看待同一件事情会产生差异。换个角度中的“角度”是指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生活就像一个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看都会有不同的发现,甚或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处,换个角度去思考,顿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现实生活中并不乏例,不说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