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与情绪

标签:
文化 |
何谓修养?基本释义为,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旧时指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
详细释义一为,道家的修炼养性。二为,指培养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或求取学识之充实完美。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三为,指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四为,指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准。
修养具体而言,无外乎五点。第一点,尊重。真正有修养的人,在任何情况下,在各种交际中,都不会有傲慢和骄横的表现,能够视人于平等,尊重和礼待他人。哪怕在双方发生观点的对撞,或冲突时,也依然能够尊重对方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个体,尊重对方的想法,更尊重对方的立场,绝不会在这各种情况下,绝对强持自己的观点、那怕是正确的观点,从而,对他人施以伤害或攻击。始终保持着一副温良恭俭让的姿态,又不失自己的个性。与这样的人相处,大抵的感觉是,如沐春风。你觉得自己是轻松的、是自由的、自己的言论权利并未受到丝毫的触犯和侵扰。同时,大有敞开心扉,相见恨晚,总觉得这样的人非常有魅力,并特别显得诚挚而深邃。
第二点,理解。能够考虑并理解他人的难处,不会因为他人背离自己期望的行为而感到冒犯和恼火。反过来,缺少修养的人习惯性地把个人利益、个人感受放在第一位,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并苛求他人。实际上,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且,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而且,每个人的生活、条件、能力、情况都不一样。某件事,自己可以轻易地做到。但,这并不代表其他人也可以轻易地做到。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利益上、强制或逼迫他人也做到,就必然会让他人感受到一种过分,甚至刻薄。所以,懂得理解人,在对他人的理解中,体现自己的修养。这是内心平静,情绪稳定的一个主因,
第三点,宽容。修养这种素质,总要配得上气度,方能体现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里,总是具有特别的气度时,就有了修养的体现。内心能够容得下除了自己以外的一切,包括习惯、思想、立场,甚至缺点、谬误。不喜欢与人发生争执,把不值得的事情往心里搁,其实这也是站到一定精神高度的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不论有什么感情和关系,能首先认识到自己所接触的对象,是一个人。因此,才能包容人的问题,宽容人的行为,虚荣也好,贪婪也罢。哪怕有人性的问题初露端倪,也能由于其本人已经认识到人性的问题,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坦然,而散发出一种优雅而温柔的气质。
第四点,自觉。一个人,可以没有天下为公的无私胸怀,也可以没有堆金积玉的丰厚财力,可是,至少应该有不为他人。不为社会增添麻烦的自觉。不因为自己的自由和放肆,而给他人造成麻烦,不因为自己的追求,对他人生活造成恶劣的影响。你怎么自由,你有什么追求,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最关键的前提,是不能干扰到他人,因而,自觉通常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如果,你的自由,干扰了他人的自由,甚至,给别人带去了麻烦,这就是自觉的缺失,是不够风度的,也是没有修养的。
第五点,善良。一个善良的人,代表着他拥有同理心、同情心,所以,乐于助人。没有善良,就不可能有修养,更不可能有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怜悯和帮助。善良的人总会凭自己的良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克制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不管喜不喜欢,都会去做自己应该去做的正确的事情,由良心引导自己的善行,从而,表现出和蔼、真诚和纯粹。
关于修养这种事,钱钟书夫人,著名学者杨绛先生有过直接的阐述:“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修养是人的精神上的富足和充盈,他的精神世界是无比丰富多彩的,给人以风华绝代的优雅和绰约丰沛的明智。缺乏修养的人,总是经不起岁月的磨砺和沉淀,很快会被历史的长河淘汰,反之,有修养的人,即使相貌平平,但自身气质依然会成为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周边的人。这种事,至少能给人们带来一个实际的好处,不显得粗俗和低劣。尽管,修养还包括着对生活的态度,以及用内心的丰富支撑着对情绪的管控,但,那已经不重要了。
所以,修养对于情绪是十分必须的,一个人的修养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一人的情绪。有的人,修养很好,无论何时何地、何因何果都不会哀乐形于色。而有的人,稍有哀乐就会形于色,并不能自拔,这也是缺乏修养的表现。人们应当引为重视。
2024年1月15日11时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