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展望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昨天中午十一时三十一分,同学会会长魏虎根同学早早地转发了贺年祝词:“今天是三末:周末、月末、年末,把烦恼、失望、病痛、不快统统抹去。明天是三新:日新、月新、年新,让梦想、希望、健康、喜悦快快启程。新的一年,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人民幸福,和谐吉祥。”
昨天中午十一时五十分,缪迅同学也紧跟虎根同学之后,转发了贺年祝词:“翻开日历,发现巧合之惠:本周日是‘三末’——周末、月末、年末。下周一是‘三首’——周首、月首、年首,恭祝大家:二零二三年,收官完美!二零二四年,开局顺遂!”
这二位同学年前转发的贺年祝词写得真的是吉祥如意,和谐诚挚,而且,不约而同地巧用了“三末、三新、三首”。令我这个即将迈入七五之年的老翁见之,也感激涕零,唏嘘不止。遂于十二时零四分,写就《岁末回眸》,以示谢忱。
今天,已经是公历二零二四年的第一天,也即阳历年的元旦。
元旦,即公历的一月一日,是全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在汉语中,元,谓“始”,凡数之始,皆可称之为“元”;旦,谓“日”;“元旦”即“一年初始之日”
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文学作品之中,最早见之于《晋书》。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决定采用公历(实际使用是一九一二年),并规定公历一月一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以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在中国历史上,“正月一日”有许多称谓,如元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春、上日、元朔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将“正月一日”称为“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中国的“元旦”这一概念,历来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元旦的月、日时间也并不一致。夏时期的夏历以春一月为正月,商时期的殷历以冬十二月为正月,周时期的周历以冬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冬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规定春一月为正月,并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正月一日”在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崔瑗在《三子钗铭》中,将“正月一日”叫作“元正”。东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庾阐在《扬都赋》中,将“正月一日 ”称作“元辰”。南北朝北齐时期的《元会大飨歌皇夏辞》中,将“正月一日”称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中,将“正月一日”谓之“元朔”。
“元旦”一词,还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的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南宋学者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虽然,古时的“元旦”与今天的“元旦”并不是同一种概念,但都代表新的一年开始,寄托着人们对于新年的冀望,对于未来的期盼。
下面选录两首名为《元旦》的古代诗歌。其一是,北宋诗人何汝樵《元旦》,诗曰:“腊尽寒犹厉,春来雪未干。流年怜易失,为客敢求安。故里屠苏酒,新年柏叶盘。嗟哉老兄弟,谁与共清欢。”其二是,明代诗人区越《元旦》,诗曰:“东风昨夜到,送喜入城来。仗尔春阳力,千门万户开。”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现在所说的阳历。元旦,就是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了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夏历正月初一恰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每年的公历一月一日,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中国人民已经习惯将这一天称作“元旦”了。
2024年1月1日4时55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