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水”析

标签:
文化 |
洄水,回旋的水流。引自现代文学家沈从文先生《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罾,zeng音,阴平声。义一种方形渔网。扳罾,用竹竿作支架,支架中心系以长绳,渔人握长绳一端,使网起,以取水中之鱼。
洄水,有着洄水湾、洄水涡、洄水区等说法。洄水湾,是指水流回转而水势平缓的水区。是鱼群喜欢逗留的地域。也是鱼儿觅食的去处。这种地方常有不少人垂钓,会投放大量的饵料,因此,吸引了不少的鱼群游到此处。所以,洄水湾是很不错的钓点。
洄水涡,描述的是流水在旋转出漩涡时所形成的一个坑。这一词汇在现代著名散文作家碧野的作品《天山景物记》中有具体的描述:“可是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
洄水区,指的是河流中的死水区,也即水流转弯的速度很小的一个水域,往往在河流的回弯处。那里水流平缓,鱼儿喜欢在那里停留。如果扔下一片树叶,即刻随波逐流了,那就不是洄水区,如果缓慢地在原处不停地转圈,那就是洄水区。
洄水,也指今天的四川省广安县境之渠江。《明史.地理志》广安州:“东北有篆江,即巴江,合渠江之下流也。江中有三十六滩,亦名洄水。又北有浓水,南流合于环水,至州南合洄水,并入合州之嘉陵江。”清朝嘉庆年间《四川通志》卷十三,广安州:洄水“在州南。以其水萦回为潭,故名,又名清回,即渠水下流也。”
洄水,还是观赏鱼爱好者业内的行话,指的是自然界中湖泊、池塘里富含大量草履虫的水体。草履虫喜欢丰富有机物的水域,且在 24—28度的高温、日照下快速地繁殖。因为草履虫大量繁殖时,在水层中呈灰白色云雾状,成群结队地飘动回荡,所以称之为“洄水”。洄水,不仅为观赏鱼提供了必要的饵料,还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生物提供了重要的生存资源。在特定的繁殖季节,洄水的颜色可能会有所变化,例如,每年的四月到五月,捞到的洄水可能呈棕黄色,主要由带卵的轮虫构成。而夏季以后捞到的洄水则多呈灰白色,主要由草履虫构成。洄水,是观赏鱼刚孵出的鱼苗的饲料。草履虫个体很小(体长仅0.15-0.30毫米),正适合当作为刚孵出的鱼苗的饲料。草履虫蛋白质丰富,又是活食,小鱼吃了可以健康而茁壮地生长。
当水生浮游生物的幼体在水中大量繁殖,形成白色的雾团状飘荡,进而形成小小的漩涡,故称这种水为洄水。洄水体小,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因此是刚孵出不久就开食的幼鱼的极好饵料。如果需要,家庭也可以培养洄水的。可以取草绳剪成若干段,放入容器内,加水约五千毫升(水不宜太少),再将少量的天然的洄水倒入容器中,作为培养基,然后放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待到六、七天后,就有大量的草履虫出现。新产出的洄水要及时收集,如不及时捞取,幼体便会大量死亡。所以,要每天捞出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同时,还要适量适时地补充新水,并加稻草继续培养,这样就可以每天捞取活饵料喂鱼了。但,人工培育的洄水一般营养比较单调和贫乏,长期用这种饵料喂鱼,很容易降低幼鱼的质量和成活率。
洄水,还是一个镇的名称,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东南。每到春暖花开之际,洄水镇就会迎来了浪漫迷人的春季,那时候,莺飞燕舞风和煦,花开十里景旖旎。最是一年踏青时,赏花观鱼携春归。此时,洄水镇内已经是花开遍野,姹紫嫣红。紫阳县位于秦巴山区的深处,汉江穿城而过,山水相连,山清水秀。还是全国唯一以道教称号命名的县城,寓意“紫气东来,阳光普照”。
紫阳又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别称。朱熹之父朱松曾经在紫阳山 (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读书。朱熹后居福建崇安,题厅室曰紫阳书室,以示不忘父辈之恩典。后来,世人因以“紫阳”为朱熹的别称。另外,传说中的古代神仙常常以紫阳为名号。如周穆王时的道士李八百,号紫阳真君。西汉初年的道士周义山、北宋时期的道士张伯端俱号紫阳真人。后亦用“紫阳”以泛指道士。
2023年12月18日16时0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