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水”析

(2023-12-13 17:45:25)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小学读书时,从课本上读到过大禹治水的故事,说大禹为了治水,常年奔波在外,长达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学选修课读《孟子》:“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又见司马迁《史记》: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当然,这里的“三”,未必是实指,可能代表多次。而且,大禹还拿着工具,亲自带领众人一起干,连腿上的毛都磨掉了。此说被韩非子记录在《韩非子.五蠹》中了。韩非子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耒,lei音,义一,古代农具,形状像木叉。义二,古代翻土农具耜上曲柄。臿,cha音,阴平声。义铁锹。胈,ba音,阳平声。义人腿上的毛。耜,si音,去声。义古代农具,耒耜的主要部件,似锹。

治水,即疏通水道,消除水患。整治水利,修浚江河,防止泛滥成灾。治水还指特定的水利工程项目,如大禹治水、治理黄河、治理淮河等。由此可见,治水是关于整治水利、疏浚江河、避免水患的活动或工程。

“治水”析

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独特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水患频发的基本国情。因此,必须与水患作持久的斗争,不断地治水。中华民族治水的传统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漫长的艰辛的治水史,浓缩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治国史。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

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大规模治水的开始,由此,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兴水利,除水害,对治国安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历代王朝莫不将治水作为头等大事。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贤臣管仲就颇有远见地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秦国和秦始皇为什么能够战胜六国,一统天下,其中,一条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治水,秦国集数十年之功,在蜀地治水,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关中地区兴修了郑国渠,“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记得当年前去都江堰参观,不仅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饶有兴趣,还对治水十二功臣印象格外深刻。其中,李冰的形象牢牢地镌刻于心。中国的老百姓将其视若治水之神,供奉在都江堰的神龛之中。历朝历代统治者每年都坚持对都江堰进行维护整修,确保这项工程的安全使用,富饶了天府之国的土地,丰收了成都平原的庄稼。就是从东北关外入掌中原的满清政权,康熙皇帝也将河务与三藩、漕运并列为至关重要的三大朝政,甚至,还设置了一个河道总督衙门,专门管理治水事务。

历史上,为了把水利治理好,有为君主宵衣旰食的官员臣子,有为治水舍生忘死的河工百姓,他们或兴水利,或治水害,或通漕运,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地繁衍和传承。

但是,漫长的旧社会始终没有彻底根治中国的水患。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发生较大水灾多达1029次,平均每两年多就会发生一次较大的水害。

新中国成立之前,各大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提防残破不堪,水利设施寥寥无几,且毁损不全,几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频繁的水旱灾害,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新中国成立之后,伟人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等号召和指示,由此,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大规模治水的高潮。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许多重大工程应运而生,佛子岭、三门峡、丹江口、青铜峡、刘家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北京密云水库等,以后,又陆陆续续建设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东中西三条线路的南水北调工程、白鹤滩水利工程、乌东德水利工程、向家坝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正在谋划的红旗河工程,一旦建成,将惠及中国西北部的老百姓,促进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治水成果和效益最好的国家。

20231213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水”析
后一篇:“淡水”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