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松”析

(2023-11-10 06:26:40)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指导员郭建光,有一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其歌词如下:“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到,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那青松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伤痕累累,瘢迹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崇高品德人称颂,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

这首京剧歌词,自其诞生起,一直拥有它诱人的文化魅力,虽然,它主要讲述的是泰山顶上一棵青松,傲雪挺霜,屹立不倒,被人们称颂的故事,也是在告诉人们在遭遇磨难挫折的时候,一定要咬牙坚持,克服困难,要学习青松不屈不饶的坚韧的品质。另外,这首歌词也由于其具有的启示作用而被广泛运用到各种大型歌舞剧表演中,深受人们的喜爱。那一句句铿锵有力的歌词更是气势磅礴,韵味十足,青松,吸引着广大观众。

在《沙家浜》这出革命现代京剧中,除了“智斗”那段戏,特别吸引我之外,就是郭建光的这段唱词,它时常为我所哼唱。

“青松”析

小学时,音乐课上,老师曾经教过一首歌唱刘胡兰烈士的儿歌,歌名及大部分歌词都记不清了。但是,起首的那几句歌词依稀还记得:“高高山上小青松,不怕风雨不怕风。胡兰姐姐是英雄......。”这首儿歌就是用青松来歌颂刘胡兰烈士,由此,正应证了毛泽东主席生前为刘胡兰烈士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曾经到过吕梁地区汾阳县的云周西村,瞻仰过刘胡兰烈士的雕像。那是一个雪后的下午,从山西汾酒厂附近的酒都饭店午餐后出来,原野铺满了大雪,白皑皑的一片。到达云周西村时,唯见一排排的青松矗立在刘胡兰烈士的墓茔周围,白雪、青松,显得特别醒目,象征着高洁的白雪与象征着坚贞的青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气氛显得十分肃穆庄严。我脱帽低头三叩首,向刘胡兰烈士致敬。令我特别惊讶的铡刀竟然是农村常见的铡草用的半米长的寻常刀具,而且是刘胡兰烈士自己躺在铡刀下,被敌人将头颅铡断,而光荣牺牲的。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严霜降,只见青松不见它。”据说,这首诗是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单口常见的“定场诗”,该诗出自慧光大师所写的《圣言善语》。释慧光(497年—53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长卢(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人。曾任少林寺住持,中国佛教律宗的奠基人。原诗全文如下:“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种豆岂生麻。善恶如无罪福报,圣贤岂肯信服他。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严霜降,只见青松不见它。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犁头年年换,未见田中换烂泥。”这首诗十分通俗易懂,通畅明白,能够为一般的平头百姓所知晓和理解。

陈毅元帅写过一首《青松》的五言诗,诗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青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树种,也是极其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首先,青松的外形非常独特,青松是一种常绿乔木,高可达三十米以上,树冠呈锥形或伞形,枝条笔直,树皮灰褐色或暗灰色,纵向裂开。青松的枝叶繁茂,叶片呈针形,长约四到六厘米。绿色或蓝绿色,开花时间较短,一般在春季或夏季。青松的果实为松果,呈卵形或圆锥形,成熟时,呈灰褐色,内含松子,营养丰富,现时已经成为人们的休闲食品。

其次,青松的生长环境比较严苛。青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和西南地区,生长在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的山地或丘陵地带。青松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对气候要求较高,喜欢阳光充足、空气湿润的环境,不耐寒冷和干旱。青松的生长速度较慢,寿命较长,一般可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其三,青松的生长习性比较顽强。青松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植物,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具有很强的抗风抗旱能力。青松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土壤中选找水源,保证自身的生存。青松的枝条柔韧有弹性,能够承受大风大雪的侵袭,不易折损或断裂。

其四,青松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青松代表着坚定不移、不屈不饶、永不放弃的精神。青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殊的意象,被广泛运用于绘画、诗歌、文学等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综上所述,青松是一种独特的树种,具有奇异的外形、生长环境、生长习性和文化意义。青松的形象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非常杰出的元素。

  2023111054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青山”析
后一篇:“清风”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