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析

标签:
文化 |
某日,晚餐时分,孙儿吉吉忽然对我说,“爷爷,我这个姓不好听,与猪字同音,容易搞混到一起去。”我遂严肃地对孙儿说:“姓是祖上流传下来的,不能因为好听不好听,就嫌鄙它。更不可以随意改姓。”孙儿点点头,似乎听进去了,又似乎并未明白什么。
确实,我们的朱姓非常易与猪字混淆,因为两个字的音韵完全相同。我小的时候,孩子们特别会起绰号,特别喜欢将朱与猪等同使用,起个别出心裁、叫人心烦的绰号。一九五八年,作家刘流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烈火金刚》,书中写了一个日寇曹长渡边,称其为“猪头小队长”,书中还有写了一个日寇大队长毛利太君,称其为“毛驴大队长”。这本书里就形象地运用了谐音的方法,将猪与朱,驴与吕混用了,创造出诙谐幽默的氛围,令人不禁捧腹大笑。我因此被好事的同学起了“猪头小队长”的绰号。另一位同校不同班的姓吕的同学被起了“毛驴太君”的绰号。那时候,好像男同学不为其他同学起个叫得响亮的绰号,就不能成其为关系亲近或密切的好同学,唯此,才能够称得上“哥们”。那也就无可奈何,只得随他去了。在读小学期间,我就只有这么一个绰号,再也没有其他的邪门绰号了。中学期间是没有人为我煞费苦心地起绰号的,同学之间都是以姓名相护称呼。因此,去掉了那些令人厌烦的聒噪,我的耳边清静了不少。
中国北宋初年,民间曾经出了本《百家姓》的书,里面收录了大部分常见的汉字姓氏。由此,我知道在古时候,就有了“姓氏”的说法。而且,还知道了在秦汉之前,传统的“姓氏”文化是非常盛行的。
圣人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明名字起的不正确,说话就不理直气壮,办事就不会圆满成功。当然,这句话还包括着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的声誉,往往会导致人们对其产生误解或怀疑,进而,影响到事情的完成和事业的进展。
《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是这样的:“姓,人所生也。”人们可以看到姓字,是“女”字的边旁,所以,有学者认为,“姓”是源自母系社会。在上古时期,人们常常不知道父亲是谁,只知道母亲是谁。比如夏朝的创始者大禹,相传他的母亲因为吃了薏苡,然后,怀孕生下了大禹 ,所以,大禹姓“姒”(古音为yi,上声),现代汉语把“姒”字改成了si音,去声。
那么,“氏”呢?是“姓”的分支。姓,表示有着同样的血缘关系,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族群血缘关系的符号标志。“氏”,就是在这个血缘关系之下,进一步的分支。如在周王朝时期,周天子将自己的兄弟分封至各地,周王朝姓“姬”,那么,周天子的其他兄弟,分封出去以后,就以封地为“氏”。所以,浅显地来说,古人的“姓”是随着自己的血缘传承而来的,而“氏”,则是受封而来的,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身份符号,相当于一种荣耀。这种“氏”的荣耀,也可以像“姓”一样传给后人,所以,古人会说自己是某某姓某某氏。比如秦始皇嬴政,他的祖先是西周时期的造父,造父姓“赢”,还因为被西周穆王分封至赵城,因此以赵为氏,赢姓赵氏也就一直延续给了他的后代,所以秦始皇是“赢姓赵氏”。
当然,“氏”除了用来标志同姓下面的不同支系,同时也有用来表明社会地位的作用。一般在古代,只有贵族才可以同时有姓有氏,一般老百姓,只有姓,而没有氏。
那么,为什么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把姓和氏混为一谈呢?这里面可能有很多的历史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简化了,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平等了,不再像古代那样等级森严,阶层固化,需要用姓和氏来区分贵族和平民。而且,在人类长达几千年的繁衍和迁徙的过程中,最开始的姓变得越来越难以追溯,反而是这个氏字经常使用,变得轻车熟路,习以为常了。实际上,人们现在大部分都是以氏为姓。
我的朱姓,就是来源于邾,早先朱的写法就是邾。邾姓起源于西周,是颛顼高阳氏之后。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的第五个儿子名安,被大禹赐姓曹。西周武王时封安的后裔曹挟于邾国(今山东省费县、邹县、滕县等地,那时,还分为大、小邾国),建都于邾(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南陬村),曹挟的遗族和后人则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邾国为楚国所灭,邾国的贵族和百姓,四处逃散,为了避难,就去掉了耳(即邑字)旁,改性朱。
现代社会,更多的是注重名字的简洁和个性,而不会搞得很复杂,再去追溯姓和氏的区分,挺麻烦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干脆只说姓名,而不再说什么姓,什么氏。或者直接说你的姓和名字,这样就简单的多了。
至于,古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号等。那是因为古代有个规矩,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名一般用于郑重、严肃的正式场合,并作为在长辈、上级、平辈面前的自称。上级对下级、长辈对后辈可直呼其名。然而对上家、长辈与同辈如直呼其名,就显得不够礼貌了,因此称其字,以表示尊敬。
古时候,男子二十而冠,可为人父,辈分提高了,晚辈不可再直呼其名了,所以,这就要加冠取字。说明古人对于称呼是极为重视和讲究的。
号,是指中国古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必然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在古人的称谓中,别号适应性很强,除了供人称呼之外,还可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唐代诗人卢仝,号茶仙,著有《玉川子诗集》;晚唐著名散文家、诗人杜牧,号樊川居士,著有《樊川文集》;南宋著名文学家、大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豪放派词作者辛弃疾,号稼轩居士,著有《有稼轩词》;明朝画家陈洪绶,号老莲,绘有《荷花鸳鸯图》等。如果,人们不熟悉古人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所以,人们不仅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而且还需要记住他们的别号。
2023年10月29日8时3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