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流引到花深处——唐宋词名篇品赏之一〇八

(2023-07-09 22:27:07)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秦观写有一首词作《点绛唇.桃源,词曰: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这首词的大意是,醉酒后,荡着小船,任流水引着轻舟飘向花草深处。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似玉的仙境再住下去。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苍茫余晖里。两岸重峦叠嶂,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过的路了。

此词题作“桃源”。上阕起首两句确乎有似于东晋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开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起句“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把读者带到一个优美的境界,这儿似乎是桃源的入口。人在醉乡,且是信流而行,这眼前一片春花烂漫的世界当是个偶然发现。又似乎是一个好梦:“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好事近.梦中作》)一种愉快的心情也就见诸如此平淡的语言之外。同时而起的,却又有一阵深切的遗憾:“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尘缘”自是相对仙源灵境而言的。“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水龙吟.小楼连远横空》),那“名缰利锁”,正是尘缘的具体内容之一。此处只说“尘缘相误”,隐去正意,便觉空灵蕴藉,正所谓“以不犯本位为高”(清代末年文学理论家刘熙载《艺概》卷四)。三、四句与前两句,一喜一慨,词情便摇曳生姿,使人为之情移。

信流引到花深处——唐宋词名篇品赏之一〇八

下阙一连四句写景,没有用力痕迹,但属常语淡语之类。然而,“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却勾勒出一幅“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山抹微云》)一样的“销魂”的黄昏景象。“茫茫”“千里”尤其给人以天涯之感,紧接一句“山无数”,与“烟水茫茫”呼应,构成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这就与上阕“尘缘相误”二句有了内在的联系,过片


时节了。一句一景,蝉联而下,音节急促,恰恰状出人情之危苦。组合起来,这几句,又酿造了一个山重水复、风起花落、春归酒醒、日暮途远的浑成而完整的意境。如此常语淡语,使人“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词人张炎《词源》卷下)。虽然没有明写欲归之字,而欲归之意在在皆是。结句却又出人意外地转折出欲归不得之意:“不记来时路。”只说“不记”,更为耐人寻味。虽然是轻描淡写,却使人感到其情蕴深沉,曲折地反映出备受压抑而不能自解的作者在梦破之后无路可走的深深悲愁。

虽是写“桃源”,由于处境与胸次各异,秦词与陶诗的风貌完全不同。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潜笔下,处处流溢出一个精神上有所归宿的人的自得情怀;而在“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的秦观笔下,却时时纠结着缺少精神支柱的失意者的迷惘和悲哀。这首小令以轻柔优美的调子开端,“尘缘”句以后却急转直下,一转一深,不无危苦之辞,就很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心境。它自然能在千百年里引起那些为数不少的失意、彷徨之士的感情共鸣。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秦观由于屡屡无端遭受贬谪和打击之后,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但有的评论者认为此词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惚的境界,只是秦观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表现手法而已。

托物自寓之作,大多含蓄不露,但,也有直接点到自己的,如唐初诗人骆宾王《在狱咏蝉》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晚唐诗人李商隐《蝉》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物、我之间或合或分。这首词的结拍二句也是如此。前六句咏花,即以自寓;后两句“君”、我分举,但从词人对花的同情中自可看出同命相怜。因此,无论分、合,花都不妨看作词人身世遭际的象征。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点,是基本上不用赋法,避免作正面的描绘刻画,纯以咏叹之笔,于虚处传神,所以特别富于风致情韵。

 20237817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