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曾为系归舟——唐宋词名篇品赏之九十六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秦观写有一首词作《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词曰:“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汴京西城的杨柳迎着春日的暖风不停地摆动着,使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纷纷飘落,已经很难收回了。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住归来的小舟。绿色的原野,红色的桥梁,是我们当时离别的地方。而如今这一场景已经不在了,只有河水孤独地流淌着。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芳华作长久停留,离别的苦恨,何时才能够到达尽头?柳絮飘飞,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了楼台。即使江水都化作泪水,也流不完、落不尽我心中的烦忧,依然有着无限的愁苦压在心头。
此词抒写别恨,为怀人伤别之作。按照秦观于熙宁、元丰及元祐年间,多次入京出京的轨迹。分析此词所咏当为春令。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三月,秦观坐党籍,改馆阁校堪,出为杭州通判,其离京时间,正与词中“飞絮落花时候”相合。词应作于此时。此外,秦观其它几次离京,则多在秋冬之际。足可鉴证。
此词上阕前三句,写初春的离别,并未出现告别的对象,而泪水滂沱,已寓有无限的隐情。“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单纯写景,实则寓有深意。因为这时的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年华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内蕴百种柔情,千般蜜意,“弄”字则有故作撩拨诱引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之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怀。“犹记”两句转为忆旧,“多情”指恋人,“系归舟”指漂泊重逢时的激动。“碧野朱桥”指当年系舟的地方,又是今日重逢的场所。“当日事”唯存于记忆之中,而眼前则是“人不见,水空流”。即谓再度离别,再度“归来”时,已无人“系舟”,只见水流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沉幽长的。这几句暗示这杨柳不是别的什么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在这里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在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未变,而人却已天各一方了。
过片“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谛,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多愁善感的缘故,这青春不再,韶华易逝,才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这种悠悠的长恨,当然将词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理想落空的伤感倾注其间了。“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流”唱和在一起。“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说不登楼则已,“一登”便是杨花似雪的暮春时节,真正是“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篇首络绎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绾合形成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在感情的激流之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聚集,水到渠成的。秦观的此喻是在李后主“问君那你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了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此词写柳,妙在“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帖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托出,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在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泪水、流水和恨水融汇成一股感情之水,言尽而意不尽。全词结构布局极其缜密细致。下阙“飞絮落花”印证上阕“杨柳弄春柔”;“登楼”印证“离忧”;“春江都是泪”印证“泪难收”;“韶华不为少年留”总提全词主旨,天然浑成,栩栩如生,意态兼善,神韵悠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