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唐宋词名篇品赏之八十四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李清照写有一首词作《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词曰“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词的大意是,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时节,红花叶凋,芳香淡薄。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为什么如此了。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浥洗着水中蘋花、汀上水草。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在抱怨人们早早地归去。
“湖上风来波浩渺”,起语不凡,避开俗套。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浪静,而一旦朔风乍起,便会荡起清悠悠的水波,宣告着深秋的到来,故所说“秋已暮”。而一句“红稀香少”,更是通过自然界的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深秋的韵致。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则别有一番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格化、感情化了。正是这“水光山色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景与人融,也才能真正地领略到大自然中水光山色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道之有据,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诗人仍然低声地对深秋的景色继续进行绘摹,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莲实叶老,露洗萍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秋色,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作者点染,便觉得秋寒袭人。而沙滩上勾头缩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眼也不瞅,似乎以此表示它们的不满。这里,鸥鹭也拟人化了,与上片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样的手法,但却一反上片的山水“与人亲”,而显示出鸥鹭对人恨,这一亲一恨之间,给读者带来了清新多样的感觉,且,通过野外寒冽,告知人们不宜久留,更深层次地透露出深秋的到来。
这首词造景独特别致,描写尤其细密传神,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引人咀嚼,耐人寻味。这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有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
人们常说,文人墨客多愁善感,实际上“多愁”未必,“善感”却诚然如是。作家对社会和自然不能不特别敏感,不能不引起思考并积极反映。这本是文学艺术界的职业特点,无须奇怪。倒是这种思考和反映往往各具特征,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这才值得人们的特别注意。李清照的文学个性究竟是什么,仅仅用一、两阙词当然是说不清楚的,然而,这阙《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却也有所显露。比如,造景的清新,描写的缜密,真的是心细如发。拟人化手法的巧妙运用,达到了物我两接、融情于景的文学境界。而口语、俗语的锻炼,更显洒脱不凡。不过,这也都是需要细心体会的。
李清照本是描写离情别绪的高手,她能够以女性那种特有的方式、体味和叙写,把人们内心世界中所具有的抽象的愁思依恋,细腻地、温婉地然而又十分深刻地具体化、形象化,以至于凡属情感领域的任何波澜,只要经过她的纤手,形诸笔端,便呈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矫柔之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