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柔日薄春犹早——唐宋词名篇品赏之七十九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李清照写有一首词作《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词曰:“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这首词的大意是,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时节了。刚刚脱掉厚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一觉醒来感到有点微微的寒意,鬓上的梅花现时已经散乱了。我日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带有沉香的烟雾已经散去了,而我身上的酒气却还没有消尽。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南渡后,眷念沦陷的北方故乡而创作的。根据当代学者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徽钦二帝被金兵俘获,北宋灭亡,李清照逃难到江宁(今南京)。词人接踵遭遇国破、家亡、夫丧的种种不幸,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内心郁积着国破家亡的无限痛苦。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她为倾吐深重的故国之思和怀乡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写的是一种思乡的浓愁,颇耐人咀嚼。当时,正是早春时节,天气温和,风光明媚。女主人公刚刚卸去冬装,换上夹衫,心情轻快而又愉悦。这是美好的大自然在女主人公心灵投上的一抹明亮的色彩。女主人公睡起,感到几丝寒意,鬓上的“梅花”也已残损。上阕四句,委婉地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含蓄、朦胧、带有几分凄凉的心境和纤细的愁思。女主人公先淡淡几笔轻轻拈出了春“寒”和花“残”这样的审美感觉,放进了读者的心头,通过这种“微寒”之感和凋零的“梅花”意象,巧妙地闪射出词人心灵深处的某种不如人意但又难言的惆怅之感。一位心灵触觉极为细腻敏锐的知识女性对良辰美景的复杂感触在这里已微露端倪。
下阙则波澜顿起,女主人公将上阕曲折透露出来的那种凄清感和残缺美的底蕴一笔揭示出来:“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实在是一种带着血泪的痛楚悲呼。词人只能将一怀思乡愁绪诉诸杯中物,以以醉代醒之作为,来缓解心中的郁闷。至此,女主人公已经表明了心灵深处不安的原因。而上阕预先作为一种情感铺垫而悬垂的“微寒”之感以及那残损的“梅花”,也有了着落。结处“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词意极沉痛。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说饮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这两句既是宕开,又是收束,含意丰富,耐人寻味,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此词上阕写喜,下阙写悲,表面上去意似不连,实际关系非常紧密。春风送暖,本来应该欢乐地尽情领略这大好春光,然而,节候的变化,往往特别容易触动人的思乡怀人之情,想到山河破碎,故国沦丧,有家难归,这美好的春色,反而成了生愁酿恨的触媒。所以上阕之喜,更反衬出下阙之悲。写喜是宾,抒恨是主。悲喜对照,把主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巧妙地闪射出词人心灵深处的某种不如人意但又难言的惆怅之感。
这首词写得婉约情深,在感情的抒发上,由平缓细流而渐成喷涌巨川,欲说还休的哀愁凄苦的思乡情绪,在艺术技巧上匠心独运,上隐下直,上平淡下浓挚,隐与直相济,平淡与浓挚相成,风格婉约含蓄,构思巧妙,斐然成章,深沉强烈的情绪以清素、简略的文字轻描淡写,情感表达得浓郁而又有羁勒,陡然从心灵深处涌出,但随即又轻轻一笔打住,使这短短的一首小词在情感表达上产生一张起伏和跌宕,形成美感上的节奏。上阕的情感,一路平稳而冲淡,下阙劈头便是“故乡何处是”,使前面那一路冲淡的情绪顿起波澜。而上阕那种乍着夹衫的好心情到了下阙也陡然一变,跳到思念故乡的一腔愁绪上来,这种感情上的节奏和突变,无疑具有诗词创作和审美吸纳上的美学意义,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实在是女词人复杂、细腻、深刻的精神心理的真实显示。
这首词相当真挚、有力地揭示出女词人灵魂深处的悲愤不安和强烈的思乡情绪,透过女词人深闺中的袅袅香雾、沉沉酒醺而窥见那颗与民族国家命运与共的崇高心灵。
2023年6月23日5时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