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断续玉炉寒——唐宋词名篇品赏之七十五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李清照写有一首词作《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词曰:“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首词作的大意是,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缭绕,还有焚香用的玉炉相伴。而我的情绪似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声,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来临了,却引起我无限的忧愁。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孤单地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共赏呢?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以寄赠。
这首词前有一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虽云梅词,实际上不过借梅抒发怀旧之思。因为此词有序言,也被后人称为《孤雁儿.并序》。
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此词也从这些物事写起,迤逦地写入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里,床,非合欢之床,而是用藤竹编成的轻便单人床。帐,亦非芙蓉之帐,而是当时在文人墨客中流行的一种特制的用坚韧的茧纸做成的帐子。南宋文人、美食家、诗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坐位。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木框,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此词咏梅而从纸帐着笔,很可能指的就是“梅花纸帐”。这种床帐,暗示作者清雅而淡泊的生活。南宋官员、词人朱敦儒《念奴娇.插天翠柳》词云:“照我藤床凉似水,飞入瑶台琼阙。”《鹧鸪天.捡尽历头冬又残》词云:“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闲。”但是,宿此床帐中的主人公并不甘于淡泊,却深怀“无佳思”的幽怨。
以下写香。炉寒香断,渲染了一种凄冷的心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展示的那种朦胧而甜蜜的惆怅已经消失,只有似断仍连的袅袅微香,伴随她绵长、凄清的如水情怀。
下片从憧憬的世界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弥漫天地的只是细细潇潇的小风疏雨。尽管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冬尽春来,而生命的春天,却已随“吹箫人去”而永远消逝,这怎不令人泪珠潸潸。“吹箫人”,秦穆公时人萧史,他的箫声能招引凤凰。后来,他与他的妻子——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双双升仙而去。这个美丽的神话,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最后落题,用三国时期吴国官员、诗人陆凯《赠范晔》的典故,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囎一枝春。”李清照借用后,作一跌宕。纵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间,仙凡相隔,又如何传递春的消息?
这是一首悼亡词。其时,赵明诚已逝世几年了,李清照痛定思痛,哀感转为深沉的哀思,任何一件细小的物事都可以勾起她对亡夫的怀念。因此,从室内的藤床纸帐、玉炉沉香到室外的阵阵笛声、潇潇春雨都被词人借用来作了抒发感情的“道具”。寒炉断香是正面借用,表达思春情意的笛声是反面借用(反衬),形成了这首词在表现方法上借物(景)抒情的最大特色。这里的基调、气氛与《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一致的,而以春景春情来反衬自己的丧夫之痛,则更见其悲戚之深。
2023年6月21日7时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