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黄花愁堆积——唐宋词名篇品赏之七十三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李清照写有一首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词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大意是,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让人凄凄惨惨戚戚。忽寒忽暖时节,最难调养将息。喝三两杯淡酒,怎能抵挡得住晚上的急风?正伤心的时候,大雁过去了,它却是我的旧相识。菊花凋谢,满地堆积,憔悴枯黄,如今有谁还会来摘?守着窗户,一个人怎么能捱到天黑?更加上细雨落在梧桐叶上,到黄昏还点点滴滴没有停息。这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词学界多数人认为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后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李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李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备尝人间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因为国破,家亡、夫死,伤于国事家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也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的韵味,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独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了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方面也是绝无仅有的。但绝妙之处不仅仅在于此处,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李清照对音律有着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尽管,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内心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的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內逃离痛苦的煎熬,可是,她越想熟睡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由此说明,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一人独饮,只会觉得分外凄凉。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劲吹的时候,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划破了天际,也再次戳进了词人未愈的伤口,白头的大雁失伴孤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云山、千岭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的信使今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却已人鬼殊途,生死永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难以诉说的无尽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面貌不堪,落红满地了,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雍容华贵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唱和诗词,整理典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着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景物依然,却人事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瘦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气,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的时间使得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光阴也觉得开始变慢了。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雨丝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忧。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却凄凉得多了。暴风骤雨,孤雁瘦菊梧桐,啊!一年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耐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以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了。
前人评说此词,多以开端三句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未免失之偏颇。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彷佛漂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侵袭,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哀愁而凄厉的氛围,已经笼罩了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这首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时节,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认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薰风解愠》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时间自属短暂,可见“时候”一词在宋代已与现代汉语无异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打大清早起,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习惯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也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指的是南去的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过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近代著名学者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中晚唐诗人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饮酒难以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碎萼。“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然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爱花惜花的情绪,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得多了。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着”句如依清代散文家、词人张惠言《词选》的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观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落笔,李清照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于淮海居士,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为一笔,则意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南朝.梁诗人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芜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嘎然而止,彷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俊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能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现代词学家龙榆生《词学十讲》:这里面不曾使用一个典故,不曾抹上一点粉浑,只是一个历尽风霜、感怀今昔的女词人,把从早到晚所感受到的“忽忽如有所失”的怅惘情怀如实地描绘出来。看来都只寻常言语,却使后人惊其“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能“创意出奇达到语言艺术的最高峰。这和李煜的后期作品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只是由于情真语真,结合得恰如其分则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