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春好泛轻舟——唐宋词名篇品赏之七十二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李清照写有一首词作《武陵春.春晚》,词曰:“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大意是,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得很高了,我却懒得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的往事都已经完结了。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了。听说双溪的春景很好看,我打算泛舟前去。只恐双溪舴艋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如山的忧愁啊。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凄凉流荡中孤苦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情景,又描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实情;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能外出,只好待在家里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呵。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阙侧重于外形,下阙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面容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实则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到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比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形象。这里李清照写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限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辛酸和一腔忧愁全部都倾泻出来了,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阙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迂缓喟叹。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了出游的兴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是一时起兴,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重愁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两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更显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独到,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能够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李清照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妥帖,不着斧凿痕迹。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而又隽永的意境。
这首词的整体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周邦彦《望江南.游妓散》与这首词的作法相似,可以类比。清末学者、词人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词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惊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但是,在已尽、已散之后,似乎没什么可写了,但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也是最为动人的部分,所以叫作“扫处即生”。任何作品所能反应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料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故所是非常可取的。
2023年6月20日4时18分

加载中…